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03:39
原文展示:
萧疏风雅,是贤推孟母,功成课读。意气能超千载上,往哲依依心目。花管频挥,赏音人少,独奏阳春曲。布衣不朽,斯文第一清福。几番凭吊登临,悲凉慷慨,眼界空流俗。参透繁华尘梦绝,只合偕松友菊。客馆耽书,家山占月,得句清霏玉。怀才甘隐,白云原傍幽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风雅生活的向往,提到贤良淑德的孟母,强调了读书成才的重要。作者的豪情能够超越千年,古人的智慧在心中萦绕。诗人频频弹奏乐曲,但欣赏的人少,只有独自演奏那阳春白雪的曲调。身为布衣的他,追求的不朽与清福,认为斯文才是最珍贵的。几次登高凭吊,感慨悲凉,看到的却是世俗的空虚。洞悉繁华与尘世的虚幻,宁愿与松友菊共度清闲时光。在客舍中沉迷于书本,家乡的明月照耀,写下清新如玉的佳句。隐居于山谷,甘愿与白云相伴。
注释:
- 萧疏风雅: 形容清幽、雅致的风景或氛围。
- 贤推孟母: 提到孟母三迁的故事,强调教育和环境对人的重要性。
- 阳春曲: 古代乐曲名,象征高雅纯净的音乐。
- 布衣: 指平民百姓,强调不追求名利的生活态度。
- 清福: 意指清静而幸福的生活。
- 凭吊: 指凭栏眺望或缅怀故人。
- 空流俗: 形容眼界局限于世俗,感到空虚无聊。
- 松友菊: 以松和菊作友,象征高洁的情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琏,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常体现出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面临着名利的诱惑与个人理想的冲突。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繁华尘世的厌倦与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丽的语言和优雅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诗中,熊琏通过对孟母的赞美引入读书的重要性,强调教育对个人成才的影响。接着,他以“意气能超千载上”描绘出自己的豪情壮志,表明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和追随。
诗中反复出现的音乐意象,如“花管频挥”、“独奏阳春曲”,体现了诗人在孤独中坚持艺术创作的决心,尽管欣赏者寥寥,但他依然甘愿奉献。后半部分的意象转变为内心的思考,诗人通过“几番凭吊登临”,感慨世俗的空虚与繁华的短暂,表达出一种对尘世的无奈和对自然的向往。
整个诗篇通过清新脱俗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最后以“怀才甘隐,白云原傍幽谷”点题,传达出一种高洁的情操与淡泊的生活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疏风雅: 描述环境清幽,风格高雅,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是贤推孟母,功成课读: 提到贤良淑德的孟母,强调读书成才的重要性。
- 意气能超千载上: 表达诗人志向高远,能够超越历史的局限。
- 往哲依依心目: 古代贤哲的思想在心中萦绕,影响深刻。
- 花管频挥: 频繁地演奏乐曲,表达诗人对艺术的热爱。
- 赏音人少,独奏阳春曲: 虽然欣赏的人少,诗人仍然独自演奏高雅的乐曲。
- 布衣不朽: 身为平民的诗人,追求内心的不朽。
- 斯文第一清福: 认为文化修养才是最珍贵的幸福。
- 几番凭吊登临: 多次登高怀古,表达对过往的感慨。
- 悲凉慷慨,眼界空流俗: 体验到的悲凉与世俗的空虚。
- 参透繁华尘梦绝: 洞悉繁华与虚幻,绝不执着于世俗。
- 只合偕松友菊: 宁愿与松树、菊花为伴,享受清闲生活。
- 客馆耽书,家山占月: 在客舍中沉迷于书本,家乡的明月照耀。
- 得句清霏玉: 写下如清霏玉般的优美句子。
- 怀才甘隐,白云原傍幽谷: 愿意隐居于山谷,与白云为伴。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清新如玉的句子比喻为“清霏玉”,表现出诗句的优美和清澈。
- 对仗: 如“客馆耽书,家山占月”,上下句形式相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松友菊”赋予植物以友谊的情感,表达诗人对自然的依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强调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并对世俗的繁华感到厌倦,选择隐逸与自然为伴,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与淡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雅: 代表高雅的生活方式,象征着理想的文化追求。
- 孟母: 代表贤良淑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 阳春曲: 象征高雅的艺术追求。
- 布衣: 象征平民百姓,强调对物质名利的淡泊。
- 松、菊: 代表高洁的友谊和隐逸生活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贤母是谁?
A. 孟母
B. 荀子
C. 孟子
-
诗人对世俗的看法是:
A. 积极向上
B. 感到空虚
C. 忘却烦恼
-
作者愿意与哪种植物为伴?
A. 桃花
B. 玫瑰
C. 松、菊
答案:
- A. 孟母
- B. 感到空虚
- C. 松、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 同样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人生的感慨,但更加强调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社会的关注。
- 陶渊明《桃花源记》: 描述隐逸生活的理想,强调对自然的依恋,体现出与熊琏相似的思想。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熊琏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