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55: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55:47
蕴空谁见法中王,
觌体何曾碍剑光。
古庙藤萝穿户牖,
断碑风雨碎文章。
这首诗表达了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与感悟。第一句意为“谁能在空无中见到法的真义呢?”第二句则问,“真正的法身又何曾被刀剑的光芒所阻碍呢?”接下来描述古老庙宇中藤萝缠绕着门窗,最后一句则描绘了古碑在风雨中破碎的情景,文字也随之散落。
本诗涉及的“法王”是佛教教义中的重要概念,强调法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古庙藤萝”则寓意着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诗中对古碑的描绘,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脆弱。
释从瑾,宋代高僧,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因其深厚的佛学造诣而受到尊敬。他的诗歌多反映佛教思想,具有一定的哲理深度。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思想碰撞的时期,诗人以古庙为背景,借古喻今,反映了对人生无常和文化传承的思索。
这首诗在语言上简洁凝练,意象丰富,极具哲理性。诗中通过“蕴空”和“法王”的对比,引导读者思考存在与空无的关系,揭示了佛学的深邃。古庙与藤萝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传递出文化积淀的沉重感。最后的“断碑风雨”,更是将历史与现实相连,表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无奈。
整首诗以沉静的语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生命、历史、文化的感悟,提醒读者珍惜当下,思考生命的意义。诗人通过对古老庙宇的描写,以及对破碎碑文的感慨,表现出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哲理美。
整首诗探讨了存在与空无、历史与文化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反思与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法王”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人生的苦难
B. 佛教的真理
C. 诗人的身份
诗中“断碑”代表什么?
A. 古代的文化
B. 书法的艺术
C. 历史的消逝
“蕴空”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天空
B. 内心的宁静
C. 隐含的空无之道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释从瑾的诗更多地关注于哲理,表达了对存在的深刻思考,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