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颂古三十八首

《颂古三十八首》

时间: 2025-05-06 01:55:47

诗句

蕴空谁见法中王,觌体何曾碍剑光。

古庙藤萝穿户牖,断碑风雨碎文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55:47

原文展示:

蕴空谁见法中王,
觌体何曾碍剑光。
古庙藤萝穿户牖,
断碑风雨碎文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与感悟。第一句意为“谁能在空无中见到法的真义呢?”第二句则问,“真正的法身又何曾被刀剑的光芒所阻碍呢?”接下来描述古老庙宇中藤萝缠绕着门窗,最后一句则描绘了古碑在风雨中破碎的情景,文字也随之散落。

注释:

  • 蕴空:意为蕴藏着空无之道。
  • 法王:指佛教中的最高法则或佛陀。
  • 觌体:真实的体相。
  • :阻碍,妨碍。
  • 剑光:象征着锐利的见解或真理。
  • 古庙:指的是古老的寺庙。
  • 藤萝:一种植物,常用来形容古老、缠绕的景象。
  • 断碑:指破损的碑刻,象征历史的无情。
  • 碎文章:指往昔的文献、诗篇已被风雨摧残。

典故解析:

本诗涉及的“法王”是佛教教义中的重要概念,强调法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古庙藤萝”则寓意着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诗中对古碑的描绘,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脆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从瑾,宋代高僧,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因其深厚的佛学造诣而受到尊敬。他的诗歌多反映佛教思想,具有一定的哲理深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思想碰撞的时期,诗人以古庙为背景,借古喻今,反映了对人生无常和文化传承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语言上简洁凝练,意象丰富,极具哲理性。诗中通过“蕴空”和“法王”的对比,引导读者思考存在与空无的关系,揭示了佛学的深邃。古庙与藤萝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传递出文化积淀的沉重感。最后的“断碑风雨”,更是将历史与现实相连,表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无奈。

整首诗以沉静的语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生命、历史、文化的感悟,提醒读者珍惜当下,思考生命的意义。诗人通过对古老庙宇的描写,以及对破碎碑文的感慨,表现出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哲理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蕴空谁见法中王:以“蕴空”引入,提问谁能真正领悟法的真义。
  2. 觌体何曾碍剑光:进一步提出质疑,真实的法身从未被外在的事物所阻碍。
  3. 古庙藤萝穿户牖:转向自然景象,描绘古庙的藤萝缠绕,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4. 断碑风雨碎文章:最后一句则透露出历史的脆弱,文化的消逝。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法王”比作法的最高境界,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拟人:藤萝和碑文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与历史以生命。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存在与空无、历史与文化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反思与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无形的真理。
  • 法王:象征权威的真理。
  • 藤萝:代表历史的缠绕与连接。
  • 断碑:象征历史的流逝与文化的破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法王”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人生的苦难
    B. 佛教的真理
    C. 诗人的身份

  2. 诗中“断碑”代表什么? A. 古代的文化
    B. 书法的艺术
    C. 历史的消逝

  3. “蕴空”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天空
    B. 内心的宁静
    C. 隐含的空无之道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释从瑾的诗更多地关注于哲理,表达了对存在的深刻思考,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鹊桥仙 鹊桥仙 鹊桥仙 鹊桥仙·出通明殿 鹊桥仙·银潢濯月 鹊桥仙·馀霞散绮 鹊桥仙(赠蛰子沙道昭) 鹊桥仙 鹊桥仙 鹊桥仙(赠鹭鸾)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辵字旁的字 金字旁的字 娉内 畏天知命 无论如何 甘字旁的字 粘花惹絮 风抟 屏风九叠 墙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控股公司 火字旁的字 当家立纪 闭门觅句 暴取豪夺 立刀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