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30: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30:09
原文展示:
柳花夙有何冤业?萍末相遭乃尔奇。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焉能忍此而终古,亦与之为无町畦。我佛天亲魔眷属,一时撒手劫僧祗。
白话文翻译:
柳花啊,你究竟背负了什么冤屈?浮萍的末端相遇,竟是如此奇异。只有化作泥土,才能真正相聚,如今落入水中,依然分离。怎能忍受这样的命运,永远不变?也要与它一起,没有界限。我佛慈悲,天上的亲人,魔界的眷属,一时之间,全都放手,劫难中的僧侣。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他主张变法图强,提倡新学,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之一。这首诗《似曾诗》反映了他在变法失败后的心境和对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898年,即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谭嗣同在变法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变法失败后,他被捕并最终被处决。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接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柳花和浮萍为喻,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和对死亡的接受。诗中,“柳花夙有何冤业?”一句,诗人自问自答,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疑惑和不解。“萍末相遭乃尔奇”,则描绘了偶然相遇的奇异,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诗人通过对柳花和浮萍的比喻,表达了对死亡的接受和对分离的无奈。最后两句“我佛天亲魔眷属,一时撒手劫僧祗”,则展现了诗人对复杂情感和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死亡的平静接受。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死亡的哲学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命运的感慨和对死亡的接受。诗人通过对柳花和浮萍的比喻,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疑惑和不解,对死亡的接受,以及对分离的无奈。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死亡的哲学态度。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柳花”比喻什么? A. 诗人自己 B. 浮萍 C. 泥土 D. 水 答案:A
诗中的“化泥”比喻什么? A. 死亡 B. 分离 C. 相遇 D. 命运 答案:A
诗中的“堕水”比喻什么? A. 死亡 B. 分离 C. 相遇 D. 命运 答案:B
诗中的“天亲魔眷属”比喻什么? A. 复杂的情感和关系 B. 死亡 C. 分离 D. 命运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