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三鸳鸯篇

《三鸳鸯篇》

时间: 2025-05-10 08:52:35

诗句

辘轳鸣,秋风晚,寒日荒荒下秋苑。

辘轳鸣,井水寒,三更络绎啼井栏。

鸳鸯憔悴不成双,两雌一雄鸣铿锵。

哀鸣声何长,飞飞入银塘。

银塘浅,翠带结。

塘水枯,带不绝。

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

城头乌,朝朝饮水鸳鸯湖。

曾见莲底鸳鸯日来往,忘却罗敷犹有夫。

夫怒啄雄,雄去何栖,翩然归来,闭此幽闺。

幽闺匿迹那可久,花里秦宫君知否?

不如万古一丘,长偕三百首。

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

同穴居然愿不虚,岁岁春风土花碧。

并蒂不必莲,连理不必木,痴骨千年同一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52:35

原文展示:

辘轳鸣,秋风晚,寒日荒荒下秋苑。辘轳鸣,井水寒,三更络绎啼井栏。鸳鸯憔悴不成双,两雌一雄鸣铿锵。哀鸣声何长,飞飞入银塘。银塘浅,翠带结。塘水枯,带不绝。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城头乌,朝朝饮水鸳鸯湖。曾见莲底鸳鸯日来往,忘却罗敷犹有夫。夫怒啄雄,雄去何栖,翩然归来,闭此幽闺。幽闺匿迹那可久,花里秦宫君知否?不如万古一丘,长偕三百首。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同穴居然愿不虚,岁岁春风土花碧。并蒂不必莲,连理不必木,痴骨千年同一束。

白话文翻译:

辘轳的声音在秋风中响起,晚秋的寒日荒凉地照在秋苑上。辘轳的声音再次响起,井水冰冷,三更时分,井栏边连续不断地啼叫。鸳鸯憔悴,不能成双,两雌一雄,鸣声铿锵。哀鸣的声音多么悠长,飞入银色的池塘。银塘水浅,翠带缠绕。塘水干涸,带子却不断。愁魂在夜晚低声呼啸,缺月下,惊起了城头的乌鸦。城头的乌鸦,每天都在鸳鸯湖饮水。曾经见过莲底下的鸳鸯日日往来,却忘记了罗敷还有丈夫。丈夫愤怒地啄走了雄鸳鸯,雄鸳鸯去了哪里栖息,翩然归来,关闭在这幽深的闺房。幽闺的踪迹怎能长久隐藏,花里的秦宫你知道吗?不如万古一丘,长伴三百首诗。幽闺中人离去,灯光寂静,照见罗帏上的泪痕湿漉漉。同穴的愿望竟然不虚,每年春风吹拂,土花碧绿。并蒂不必是莲花,连理不必是树木,痴骨千年同束。

注释:

  • 辘轳:古代井上的汲水装置。
  • 荒荒:形容景象荒凉。
  • 络绎:连续不断。
  • 铿锵: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 银塘:银色的池塘。
  • 翠带:绿色的带子,比喻植物。
  • 愁魂:忧愁的灵魂。
  • 磔磔:形容鸟叫声。
  • 罗敷:古代美女名,此处指美女。
  • 秦宫:古代宫殿名,此处比喻幽深的闺房。
  • 同穴:指夫妻合葬。
  • 并蒂、连理:比喻恩爱夫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诗歌多表现爱国情怀和改革理想,风格豪放激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谭嗣同参与维新变法时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荒凉的景象和鸳鸯的哀鸣,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辘轳鸣”、“井水寒”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而“鸳鸯憔悴不成双”则隐喻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后文通过“幽闺匿迹”、“花里秦宫”等词句,展现了诗人对理想追求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谭嗣同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辘轳鸣,秋风晚,寒日荒荒下秋苑。

    • 辘轳的声音在秋风中响起,晚秋的寒日荒凉地照在秋苑上。
    • 意象:辘轳、秋风、寒日、秋苑,营造出荒凉的秋日景象。
  2. 辘轳鸣,井水寒,三更络绎啼井栏。

    • 辘轳的声音再次响起,井水冰冷,三更时分,井栏边连续不断地啼叫。
    • 意象:辘轳、井水、三更、井栏,增强了夜晚的凄凉感。
  3. 鸳鸯憔悴不成双,两雌一雄鸣铿锵。

    • 鸳鸯憔悴,不能成双,两雌一雄,鸣声铿锵。
    • 意象:鸳鸯、憔悴、铿锵,隐喻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 哀鸣声何长,飞飞入银塘。

    • 哀鸣的声音多么悠长,飞入银色的池塘。
    • 意象:哀鸣、银塘,增强了诗的悲凉氛围。
  5. 银塘浅,翠带结。塘水枯,带不绝。

    • 银塘水浅,翠带缠绕。塘水干涸,带子却不断。
    • 意象:银塘、翠带、枯水,比喻了困境中的坚持。
  6. 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

    • 愁魂在夜晚低声呼啸,缺月下,惊起了城头的乌鸦。
    • 意象:愁魂、缺月、乌鸦,增强了夜晚的凄凉感。
  7. 城头乌,朝朝饮水鸳鸯湖。

    • 城头的乌鸦,每天都在鸳鸯湖饮水。
    • 意象:城头乌、鸳鸯湖,比喻了日常的无奈。
  8. 曾见莲底鸳鸯日来往,忘却罗敷犹有夫。

    • 曾经见过莲底下的鸳鸯日日往来,却忘记了罗敷还有丈夫。
    • 意象:莲底鸳鸯、罗敷,隐喻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9. 夫怒啄雄,雄去何栖,翩然归来,闭此幽闺。

    • 丈夫愤怒地啄走了雄鸳鸯,雄鸳鸯去了哪里栖息,翩然归来,关闭在这幽深的闺房。
    • 意象:夫怒、雄鸳鸯、幽闺,比喻了困境中的坚持。
  10. 幽闺匿迹那可久,花里秦宫君知否?

    • 幽闺的踪迹怎能长久隐藏,花里的秦宫你知道吗?
    • 意象:幽闺、秦宫,比喻了困境中的坚持。
  11. 不如万古一丘,长偕三百首。

    • 不如万古一丘,长伴三百首诗。
    • 意象:万古一丘、三百首,比喻了永恒的追求。
  12. 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

    • 幽闺中人离去,灯光寂静,照见罗帏上的泪痕湿漉漉。
    • 意象:幽闺、灯光、泪痕,增强了诗的悲凉氛围。
  13. 同穴居然愿不虚,岁岁春风土花碧。

    • 同穴的愿望竟然不虚,每年春风吹拂,土花碧绿。
    • 意象:同穴、春风、土花,比喻了永恒的追求。
  14. 并蒂不必莲,连理不必木,痴骨千年同一束。

    • 并蒂不必是莲花,连理不必是树木,痴骨千年同束。
    • 意象:并蒂、连理、痴骨,比喻了永恒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塘浅,翠带结”中的“翠带”比喻植物。
  • 拟人:如“愁魂夜啸缺月低”中的“愁魂”拟人化。
  • 对仗:如“辘轳鸣,秋风晚”与“辘轳鸣,井水寒”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荒凉的景象和鸳鸯的哀鸣,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通过“辘轳鸣”、“井水寒”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而“鸳鸯憔悴不成双”则隐喻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后文通过“幽闺匿迹”、“花里秦宫”等词句,展现了诗人对理想追求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谭嗣同诗歌的独特魅力。

意象分析:

  • 辘轳:象征着生活的艰辛。
  • 秋风:象征着凄凉和萧瑟。
  • 寒日:象征着冷酷和无情。
  • 鸳鸯:象征着恩爱和和谐。
  • 银塘:象征着纯洁和美好。
  • 翠带: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愁魂:象征着忧愁和无奈。
  • 城头乌: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 罗敷:象征着美丽和纯洁。
  • 秦宫:象征着幽深和神秘。
  • 同穴:象征着永恒和不变。
  • 并蒂、连理:象征着恩爱和和谐。
  • 痴骨:象征着执着和坚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辘轳鸣”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生活的快乐 C. 生活的平静 D. 生活的热闹

  2. 诗中“鸳鸯憔悴不成双”隐喻了什么? A. 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B. 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担忧 C. 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担忧 D. 诗人对社会环境的担忧

  3. 诗中“幽闺匿迹那可久”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B. 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C. 诗人对过去的怀念 D. 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 李白《静夜思》: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谭嗣同《三鸳鸯篇》与杜甫《春望》:两者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 谭嗣同《三鸳鸯篇》与李白《静夜思》:两者都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谭嗣同诗集》:收录了谭嗣同的诗歌作品,是研究谭嗣同诗歌的重要资料。
  • 《清诗选》:收录了清代诗人的诗歌作品,是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观宋州田大夫打毬 酬郑模 杂曲歌辞·车遥遥 处士隐居 哭京兆庞尹 闲居 赋得福州白竹扇子(探得轻字) 杂曲歌辞 上巳乐 杂曲歌辞 少年行 宁哥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单人旁的字 路见不平,拔刀相救 马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流风遗泽 方字旁的字 东辖 白旄黄钺 耳刀旁的字 蚩蚩者民 蛚蛬 危巅 意悬悬 金相玉映 燕足系诗 艸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