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8:5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52:35
原文展示:
辘轳鸣,秋风晚,寒日荒荒下秋苑。辘轳鸣,井水寒,三更络绎啼井栏。鸳鸯憔悴不成双,两雌一雄鸣铿锵。哀鸣声何长,飞飞入银塘。银塘浅,翠带结。塘水枯,带不绝。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城头乌,朝朝饮水鸳鸯湖。曾见莲底鸳鸯日来往,忘却罗敷犹有夫。夫怒啄雄,雄去何栖,翩然归来,闭此幽闺。幽闺匿迹那可久,花里秦宫君知否?不如万古一丘,长偕三百首。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同穴居然愿不虚,岁岁春风土花碧。并蒂不必莲,连理不必木,痴骨千年同一束。
白话文翻译:
辘轳的声音在秋风中响起,晚秋的寒日荒凉地照在秋苑上。辘轳的声音再次响起,井水冰冷,三更时分,井栏边连续不断地啼叫。鸳鸯憔悴,不能成双,两雌一雄,鸣声铿锵。哀鸣的声音多么悠长,飞入银色的池塘。银塘水浅,翠带缠绕。塘水干涸,带子却不断。愁魂在夜晚低声呼啸,缺月下,惊起了城头的乌鸦。城头的乌鸦,每天都在鸳鸯湖饮水。曾经见过莲底下的鸳鸯日日往来,却忘记了罗敷还有丈夫。丈夫愤怒地啄走了雄鸳鸯,雄鸳鸯去了哪里栖息,翩然归来,关闭在这幽深的闺房。幽闺的踪迹怎能长久隐藏,花里的秦宫你知道吗?不如万古一丘,长伴三百首诗。幽闺中人离去,灯光寂静,照见罗帏上的泪痕湿漉漉。同穴的愿望竟然不虚,每年春风吹拂,土花碧绿。并蒂不必是莲花,连理不必是树木,痴骨千年同束。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诗歌多表现爱国情怀和改革理想,风格豪放激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谭嗣同参与维新变法时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荒凉的景象和鸳鸯的哀鸣,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辘轳鸣”、“井水寒”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而“鸳鸯憔悴不成双”则隐喻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后文通过“幽闺匿迹”、“花里秦宫”等词句,展现了诗人对理想追求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谭嗣同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辘轳鸣,秋风晚,寒日荒荒下秋苑。
辘轳鸣,井水寒,三更络绎啼井栏。
鸳鸯憔悴不成双,两雌一雄鸣铿锵。
哀鸣声何长,飞飞入银塘。
银塘浅,翠带结。塘水枯,带不绝。
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
城头乌,朝朝饮水鸳鸯湖。
曾见莲底鸳鸯日来往,忘却罗敷犹有夫。
夫怒啄雄,雄去何栖,翩然归来,闭此幽闺。
幽闺匿迹那可久,花里秦宫君知否?
不如万古一丘,长偕三百首。
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
同穴居然愿不虚,岁岁春风土花碧。
并蒂不必莲,连理不必木,痴骨千年同一束。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荒凉的景象和鸳鸯的哀鸣,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通过“辘轳鸣”、“井水寒”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而“鸳鸯憔悴不成双”则隐喻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后文通过“幽闺匿迹”、“花里秦宫”等词句,展现了诗人对理想追求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谭嗣同诗歌的独特魅力。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辘轳鸣”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生活的快乐 C. 生活的平静 D. 生活的热闹
诗中“鸳鸯憔悴不成双”隐喻了什么? A. 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B. 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担忧 C. 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担忧 D. 诗人对社会环境的担忧
诗中“幽闺匿迹那可久”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B. 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C. 诗人对过去的怀念 D. 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