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4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5:38
木兰花慢
作者: 王丹桂 〔元代〕
叹滔滔苦海,任群迷,恣漂游。
被有限形躯,无涯爱欲,一向拘囚。
空生万千计较,况百年短景不常留。
贪为名深利切,岂期水远山悠。
如流。岁月相催,宜省悟,觅抽头。
向太一峰前,双林树下,早把心收。
从来既知是错,待番番放下便休休。
撒手纵横无碍,状同不系之舟。
这首词表达了对人生苦海的感叹,任由众人沉迷于其中,随意漂流。我们被有限的身体和无尽的欲望所束缚,内心始终困扰。生活中产生了无数的计较,尤其在短暂的百年生命中,怎么能期望这些计较能长久保留呢?人们贪图名利,怎能指望在遥远的水面和高山之间找到悠然自得?随着岁月的催促,我们应该反省,寻找解脱的办法。在太一峰前和双林树下,早早收起自己的心。明明知道这些是错的,何必再一次次放不下?放手之后就会感到无碍,宛如不被束缚的船只。
王丹桂,元代诗人,其风格清新、沉郁,擅长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深刻体验。
《木兰花慢》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这种抒情的方式,表达对人生苦短和名利追逐的思考,倡导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宁静。
《木兰花慢》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词,王丹桂在这首词中深刻反映了对人生苦海的感悟和对名利的思考。全词以“苦海”开篇,引发读者对生活困境的共鸣,接着通过对“有限形躯”和“无涯爱欲”的对比,揭示出人类内心的挣扎与困顿。随着岁月的流逝,忧虑和烦恼如影随形,诗人提醒我们应当反省自己的生活,寻求内心的平静。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提到“太一峰前,双林树下”,这些意象不仅富有道教色彩,还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提示读者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求宁静和超脱。最后,诗人以“撒手纵横无碍”结束,传递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困难时,能够放下心中的执念,随心所欲地生活。
整首词情感深邃,既有对人生的反思,也有对自由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整首词的主题在于对人生苦短的反思,警醒人们放下对名利的执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木兰花慢》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苦海”象征什么?
“岁月相催,宜省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