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5:11
金吾河朔人,事郡在贱列。
攀附周世宗,龙飞起鱼鳖。
委质向圣朝,积功取旄钺。
所在肆贪残,乘时恃勋伐。
皇家平金陵,九江聚遗孽。
弥年城乃陷,不使鸡犬活。
老小数千人,一怒尽流血。
三惑无不具,五福何尝缺。
晚年得执金,富贵居朝阙。
娱乐有清商,康强无白发。
享年六十九,固不为夭折。
考终北牖下,手足全启发。
子孙十数人,解珮就衰絰。
赠典颇优崇,视朝为之辍。
哀荣既如是,报应何足说。
责簿李广死,赐剑武安灭。
侥幸过古人,况无大功烈。
福善与祸淫,斯言仅虚设。
吁嗟为儒者,寒饿守名节。
五十朝大夫,龙锺头似雪。
无故不杀羊,礼文安可越。
何况宾祀间,贫苦无羊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活在边疆的人,他在官场上低贱地工作,依附于周世宗的庇护,凭借运气和关系获得了地位。他在圣朝时期积累功劳,得到了权利,但在他所在的地方,贪婪与残忍横行。他回忆起皇家平定金陵时,九江聚集了许多遗孽,导致城池沦陷,连鸡犬都无法存活。数千人因一怒而流血,世道混乱。尽管晚年时他富贵荣华,享受无忧,但却是通过不正之途。子孙们也因此受益,获得了优渥的赠典,而他自己在享受荣华后,感慨报应难言。对比古人,自己也算侥幸,认为福善与祸淫只是一种虚设。作为知识分子,他不得不忍受寒饿,坚守名节。五十岁的朝大夫也如同白发苍苍,生活困苦,礼仪根本无法逾越,更何况在宴席上,连羊都无力宰杀。
王禹偁(约 1049—1119),字君实,号白石,北宋诗人、政治家,曾任翰林学士,著有《白石道人文集》。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现实题材见长,擅长描绘社会百态。
《金吾》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政治腐败,民生困苦。诗人通过个人的经历与社会现象,对当时的官场和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金吾》是一首浓厚的社会批判诗,王禹偁通过生动的描写揭示了官场的腐败与人心的冷漠。诗中“金吾河朔人”的设定,体现了诗人对低贱官员的同情与反思,展现了个人在历史大潮中的渺小与无奈。诗中多次提及“贪残”、“流血”等词语,突显了乱世中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
王禹偁在诗中通过对比古今,反思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变迁,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无奈。尽管晚年富贵,但诗人却意识到这一切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内心的愧疚与不安始终难以消弭。诗的最后,诗人将自己与李广等古人进行对比,强调自己并无大功,命运的起伏在于运气,而非真正的德行与才华。
整首诗语调沉重,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体现了王禹偁作为一位儒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金吾河朔人,事郡在贱列。
描述了边疆的低贱官员,处境艰难。
攀附周世宗,龙飞起鱼鳖。
表达了对权贵的依附与仰望,渴望得势。
委质向圣朝,积功取旄钺。
表现出为权力而努力,期望获得地位和权柄。
所在肆贪残,乘时恃勋伐。
指出所处环境的贪婪和残酷,强调对权势的依赖。
皇家平金陵,九江聚遗孽。
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影响,流亡者的悲惨命运。
弥年城乃陷,不使鸡犬活。
形象地描绘了战乱对民众的影响,连生计都受到威胁。
老小数千人,一怒尽流血。
触及到人性的极限,愤怒导致的悲剧。
三惑无不具,五福何尝缺。
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尽管一切美好,却始终无法获得。
晚年得执金,富贵居朝阙。
描述了晚年获得的富贵生活,表面光鲜却内心空虚。
娱乐有清商,康强无白发。
享受生活的同时,内心的空虚与 loneliness 随之而来。
享年六十九,固不为夭折。
指出长寿却未必幸福。
考终北牖下,手足全启发。
反映了家庭的和睦与温馨。
子孙十数人,解珮就衰絰。
子孙后代的繁荣与荣华,却无法逃避衰落。
赠典颇优崇,视朝为之辍。
表示对朝廷的依赖与崇拜。
哀荣既如是,报应何足说。
对于荣华的感慨,反思因果关系。
责簿李广死,赐剑武安灭。
以历史人物作借鉴,强调个人的运气与命运。
侥幸过古人,况无大功烈。
自谦之言,反映出诗人的谦卑与无奈。
福善与祸淫,斯言仅虚设。
对命运和道德的反思,认为一切不过是表象。
吁嗟为儒者,寒饿守名节。
知识分子的困境,面临生活的艰辛。
五十朝大夫,龙锺头似雪。
形容朝廷中人生活的困苦。
无故不杀羊,礼文安可越。
反映了礼仪与现实的矛盾。
何况宾祀间,贫苦无羊杀。
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困境,生活的艰辛。
《金吾》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官场的腐败与社会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对社会的不满。诗人通过个人的经历,反思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呼唤道德与正义。
《金吾》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王禹偁
C. 李白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龙飞起鱼鳖”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然环境
B. 权力与地位
C. 个人命运
D. 友情与爱情
诗中提到的“连鸡犬都无法存活”,体现了什么?
A. 战争的残酷
B. 生活的美好
C. 自然的和谐
D. 家庭的温暖
比较王禹偁的《金吾》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王禹偁更侧重于个人命运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强调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