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0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00:26
感皇恩
作者: 朱敦儒 〔宋代〕
早起未梳头,小园行遍。
拄杖穿花露犹泫。
菊篱瓜畹,最喜引枝添蔓。
先生独自笑,流莺见。
著意访寻,幽香国艳。
千里移根未为远。
浅深相间,最要四时长看。
群芳休怪我,归来晚。
清晨起得早,还未梳理头发,就在小园中游走。
拄着手杖走过花间,露水还在滴落。
在菊花篱笆和瓜田之间,最喜欢引导枝条添上新蔓。
老师独自一人笑,流莺在旁边观望。
专心找寻,幽香的国度和艳丽的花朵。
即使千里迁移根基也不算遥远。
深浅交错的花卉,最重要的是四季常看。
群芳不要怪我,归来得太晚。
朱敦儒是宋代著名的词人,生于南宋,擅长于词作,尤其以小令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感皇恩》是朱敦儒在一个清晨,漫步于小园之中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泊态度。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早晨,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感皇恩》以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整首诗用“早起”、“小园”、“拄杖”等平实的词汇,构建起一个生动的早晨场景,诗人未梳头发的状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与放松。走过的小园,充满了花香与露水,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在诗中,朱敦儒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诗中的“菊篱瓜畹”暗示了田园生活的安宁与美好,而“千里移根未为远”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与迁徙的豁达态度,似乎在强调无论身在何处,心中对自然的热爱始终不变。
诗的最后两句,“群芳休怪我,归来晚”,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执着,尽管归来迟了,也不惧他人的眼光。这种淡然自若的态度,正是朱敦儒想要传达给读者的生活哲学。
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泊。诗人通过对清晨小园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从容与淡然。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千里移根未为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诗的最后一句“群芳休怪我,归来晚”有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