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0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00:08
劝君南行莫适越,北行莫适燕。
昭王勾践已千古,孤臣重到心茫然。
君不见吴越争雄东海边,勾践英英方少年。
低心求士报吴耻,范蠡用之能回天。
高岸深谷一朝异,三江五湖皆变迁。
试问甬东夫妇人三百,何如会稽甲盾士五千。
又不见燕齐逼处北海壖,忍诟包羞深自怜。
齐强燕弱恣轥轹,虽欲报之无由缘。
乐毅飘然自魏至,专阃摄行大将权。
势如山崩黄河决,东下七十二城如转圜。
两君今不见,何人肯掷黄金千。
先筑高台后铸像,日月照耀云霞上。
劝您南行不要去越国,北行也不要去燕国。
昭王和勾践已经成为千古的历史,孤独的臣子心中充满茫然。
您可曾看到吴越两国在东海边争雄,勾践当年英俊少年。
他放下身段寻求贤士报仇,范蠡的运用能改变天命。
高岸和深谷一朝之间就会变,三江五湖皆随时光变迁。
试问宁波东边的三百位妇女,哪能比得上会稽的五千甲士?
再看燕齐两国逼近北海,忍受着诽谤和羞耻深自怜惜。
齐国强大,燕国弱小任其蹂躏,虽然想要报仇却无可奈何。
乐毅飘然自魏国而来,专权掌控将军的权力。
形势如同山崩河决,东下的七十二座城如转动的圆盘。
两位君主如今不再,谁愿意抛掷千金黄金?
先修筑高台再铸造像,日月照耀在云霞之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骆成骧(1888-1948),近代诗人,生于浙江,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积极参与社会运动,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风格多样,善于用古典诗词表达现代情感。
创作背景:
《行路难 其四》是骆成骧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创作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中通过历史人物与事件,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故国情怀的追忆。
《行路难 其四》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诗中以劝君南行与北行开头,展现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无奈。骆成骧用勾践与范蠡的故事,展现了历史的无常与英雄的悲剧,勾践的忍辱负重与范蠡的智勇双全,成为诗中重要的意象,映射出现实中人们的困境与挣扎。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绘燕齐两国的对峙,展现了当时国家间的复杂关系与个人的无力感,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迷茫。结尾处提到“何人肯掷黄金千”,更是表现了对权力与财富的无奈追求,揭示了一个无英雄的时代,令人深思。
整首诗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与对仗,使诗歌在节奏与情感上都显得丰富而有力。同时,历史典故的引用,使得诗歌不仅在情感上打动人心,也在思想上引人深思,构成了骆成骧特有的诗歌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个人的无奈,揭示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勾践”是哪个国家的国君?
A. 吴国
B. 越国
C. 齐国
诗中对比的“宁波东边的三百位妇女”与哪类士兵?
A. 一千农民
B. 五千甲士
C. 三百商人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乐毅”是哪个国家的将领?
A. 齐国
B. 越国
C. 魏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