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10: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10:22
至扬州
问谁攫去橐中金,
惮仆双双不可寻。
折节从今交国士,
死生一片岁寒心。
全诗翻译:
问谁把我口袋里的金子拿走了,
我心中忐忑,不知所措。
从今往后,我要以谦卑的态度与国士交往,
生死之间,我将始终保持这份岁寒之心。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岁寒心”,与《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所呼应,体现了在逆境中保持志节的精神。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孟氏,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抵抗外敌入侵、维护国家尊严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文天祥的诗歌以豪放激昂、情感真挚而著称,体现了其高尚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至扬州》创作于南宋灭亡的动荡时期,文天祥面临着国家危亡、个人遭遇困境的双重压力。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良士的渴望,同时也显露出他在逆境中不屈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
《至扬州》是一首表现文天祥爱国情怀的古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朋友的深情。开头的问句“问谁攫去橐中金”,生动地描绘出一种失落与无助的情感。金子象征着希望和利益,失去它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损失,更代表着精神上的失落。
接下来的“惮仆双双不可寻”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焦虑与困惑,双手无措的状态体现出他在困境面前的无奈与彷徨。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溺于消极情绪中,而是表现出一种积极的转变。他决心“折节从今交国士”,以谦卑的姿态来结交有德之士,显示了他对交友的重视与对士人的赞美。
最后一句“死生一片岁寒心”,诗人将生死置于一片岁寒之中,突显出他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定。即使在逆境中,他也愿意保持这样的心志,传达了他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差,展现了诗人从失落到重新振作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映射出他对国家、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在国家危亡时的忧虑与坚定信念,展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橐中金”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友情
C. 志向
“折节从今交国士”中的“折节”指的是什么?
A. 增加自信
B. 降低身份、谦卑
C. 离开朋友
诗人希望在逆境中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A. 消极
B. 坚定
C. 不在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