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29: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29:41
汴禅师自斲普照石 其二
点化铅仍见,坚凝铁易穿。
何年埋朽壤,此日睹青天。
古色秋烟重,哀音夜雨悬。
有刀堪切玉,是镜不名砖。
佛荫沦空劫,书林结后缘。
禅河一勺水,更拟就师传。
全诗翻译:
经过点化的铅仍然可以看见,坚硬的铁却容易被穿透。
何时将这些埋在腐朽的泥土里,今天却能仰望青天。
古老的色彩在秋烟中愈加浓重,悲伤的音调在夜雨中弥漫。
有刀可以切割玉石,却是镜子却不姓砖。
佛的荫庇在空中流转,书籍的森林结下了后缘。
禅河中的一勺水,更加渴望得到师父的传承。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1257),字允文,号仲明,金朝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词人,擅长诗歌及词作,作品风格多样,常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金朝时期,作者可能在反思人生与佛教哲学的关系,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生命的思索。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和智慧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点化铅仍见,坚凝铁易穿”,用铅和铁的比喻,表现出形态与内涵之间的差异,暗示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应学会超越表象,寻找内在的智慧。接下来的“何年埋朽壤,此日睹青天”,则表达了一种希望与觉醒,虽身处困境,但仍有可能仰望美好的未来。
诗中“古色秋烟重,哀音夜雨悬”透出一种沉郁的氛围,似乎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而“有刀堪切玉,是镜不名砖”,则让人联想到智慧与愚昧的对立,镜子反射出真实,而砖石则隐藏了真正的价值。最后两句“禅河一勺水,更拟就师传”则将整个诗意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对禅宗智慧的渴求与追求,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与艺术性,体现了元好问对生命、艺术与宗教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智慧的获取与生命的意义,强调在困境中仍要追求真理与传承,体现了对佛教哲理的认同与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点化”是指什么?
“何年埋朽壤”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禅河一勺水”象征着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元好问及其作品的背景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