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5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55:27
不致仕
作者:白居易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
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
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
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
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白发老人仍然执着于权势与名利的不满。根据礼法,七十岁就应该退休,然而一些贪图荣华的人却对此视而不见。令人怜悯的是那些八九十岁的老人,牙齿掉落,双眼昏花,朝晨追求名利,夕阳却忧虑子孙后代。挂下官帽看着青丝带,悬挂的车辕却舍不得朱色的车轮。金章的腰带承受不住,弯腰进入君王的门口。谁不爱富贵?谁不眷恋君恩?年纪大了就应该告老,名声到了就该退隐。年轻时我们一起讥讽那些人,晚年却多了迁就和循规蹈矩。贤良的汉朝二疏,他们又是何等的人物呢?寂寞的东门路上,无人再追随他们的足迹。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内容多涉及社会民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与人情。他的作品常常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抒情能力而闻名。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当时官场风气的失望与批评。他看到许多老年人仍然追求名利,尽管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心中感到不平。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警醒那些年长者,告诉他们该适时告老、退隐,享受宁静的生活。
《不致仕》是一首感慨深刻的诗,表现了白居易对年老者仍然追求权势名利的反思与批判。诗中通过对比年轻时的轻视与晚年的因循,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权力与财富时的普遍心理。尤其是“七十而致仕”的开头,暗示了传统的退休礼法,然而“何乃贪荣者”却发出质疑,批判那些违反社会规范的人。诗中反复提到的“名利”、“富贵”,不仅是对个人欲望的描绘,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朝露”、“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同时,诗中对“金章”、“朱轮”等物象的提及,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具备了对社会风气的广泛揭示。
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白居易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年高者应懂得适时退隐,珍惜生活的宁静与平淡,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年长者不知退隐、贪图名利的批评,呼吁人们应懂得适时告老,珍惜生活的宁静与安逸。
白居易在《不致仕》中认为什么年龄应该退休?
诗中提到的“金章”主要象征什么?
诗人对年长者的态度是?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白居易更侧重于对年长者的批判,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离别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