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1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11:11
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
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
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
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
有人谈论曹溪的事情,至今已经有六百年了。
庵堂的基础平坦地筑成,碑文记录的故事传给了远方的人们。
种下的竹子刚开始遮住阳光,山岩上的蔬菜却缺少泉水。
我自应在鼎鼐之中安居,何必去学习修禅呢?
作者介绍:徐照,字子明,号澹然,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诗风清新淡雅,富有哲理。徐照的诗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徐照在净光山的觉庵宿留之际,反映了他对禅宗的思考与个人修行的体悟。诗中提到的历史背景涉及曹溪的禅宗文化,表现了他对这一文化传承的关注。
《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宿觉庵》是一首反映徐照内心世界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庵堂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禅宗和自然的思考。开篇提及曹溪,意在引入禅宗的深厚历史,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也引发了对现实的思考。庵基的修建和碑记的传承,展现了宗教文化的积淀与延续,仿佛在告诉读者,真正的修行不仅仅在于形而上的追求,更在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第二联通过“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描绘了庵堂周围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欣赏与依赖。竹子的生长象征着生命的蓬勃,而缺水的蔬菜则暗示了生活的不足,突显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渺小。
最后的“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则体现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禅修形式的反思,表现出一种对世俗与修行的辩证思考。整体而言,诗歌通过对自我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作者深远的哲理思考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摹和对历史的回顾,探讨了人如何在纷杂的世俗与内心的宁静之间找到平衡,表现出对安定生活的追求与对修行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公说曹溪事”中的“公”指代什么?
“庵基平地筑”中的“庵基”是指什么?
诗中“自当居鼎鼐”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