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时间: 2025-04-30 00:02:09

诗句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02:09

原文展示: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离别的感慨。作者三次做了官,直到白发苍苍;自从出任边疆职务,已是五年秋天。不要说圣明的君主不再任用你,其实那些苦苦挣扎的百姓也并没有得到安宁。人间的岁月就像流水一样匆匆而过,客舍的秋风又在耳边吹起。心中难以诉说的情感又该向谁倾诉?江边的蝉鸣声在耳畔响起,让人感到空虚与无奈。

注释:

  1. :指官员,古时称呼。
  2. 白头:形容年老。
  3. 出守:指出任地方官。
  4. 五经秋:五年之久,秋天。
  5. 圣主:指明君。
  6. 苍生:老百姓。
  7. 岁月如流水:形容时间的流逝非常快。
  8. 客舍:旅馆。
  9. 秋风:象征凋零和离别的情感。
  10. 心事:忧虑和思念的情感。
  11. 蝉鸣:蝉的鸣叫,象征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字与之,号白云,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是当时的文学家,以豪放的风格和壮美的意象著称。岑参曾在边疆任职,目睹了战乱和百姓疾苦,创作了许多表现边塞风情和思乡情怀的诗篇。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诗人被派往边疆守卫期间,面对战乱和离别,表达了对往日游玩的怀念和对苍生苦难的关心。诗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个人命运和百姓苦难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表现了岑参对人生、时光和社会的沉思。开头两句“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展现了诗人从年轻到白头的生命历程,暗示了官场的无常和个人的无奈。接下来的“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则转向对社会的关注,表达了对百姓困境的同情。此句提醒人们,虽然个人的命运可能被忽视,但百姓的苦难仍在持续,蕴含着深沉的社会责任感。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蕴含着一种哀伤的哲学,岁月飞逝,秋风又起,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悲凉。最后的“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则是对孤独和无法倾诉的无奈,蝉鸣声的“空满耳”更添了一层悲凉的情感。这种情感在诗中交织,形成了一种深邃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个人与社会、时间与空间的复杂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度为郎便白头:回顾自己三次做官,已至白发苍苍,突显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2. 一从出守五经秋:自从出任边地职务,已经经历了五年的秋天,暗示对地方治理的艰辛与漫长。
  3. 莫言圣主长不用:不要认为圣明的主君不再任用自己,其实百姓的苦难并未结束。
  4. 其那苍生应未休:强调百姓仍在苦苦挣扎,显示出诗人的关怀。
  5. 人间岁月如流水:时间如流水般逝去,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6. 客舍秋风今又起:在旅馆中感受到的秋风,暗示离别与孤独。
  7. 不知心事向谁论:心中郁闷无处倾诉,表现诗人的孤独感。
  8. 江上蝉鸣空满耳:蝉鸣声充斥耳畔,却无法倾诉心中的忧愁,显得格外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岁月比作流水,形象地表达时间的流逝。
  • 拟人:秋风如同有情的存在,带来离别的忧伤。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探讨了人生的无常、社会的苦难与心灵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苍生的深切关怀与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展现了唐代诗人关心社会、关注人性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白头:象征衰老与无奈。
  2. 秋风:象征凋零、离别和孤独。
  3. 蝉鸣:象征孤独与无法倾诉的情感。
  4.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情感氛围,许多意象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作者三次做官,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A. 成功
    B. 白头苍苍
    C. 被贬
    D. 退休

  2. “人间岁月如流水”这句诗的意思是? A. 时间流逝如同流水一样快
    B. 水流的速度很慢
    C. 人生不再经历痛苦
    D. 时间可以倒流

  3. 诗中提到的“江上蝉鸣”象征着什么? A. 快乐
    B. 孤独与无奈
    C. 自由
    D. 亲情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之涣《登鹳雀楼》
  2. 高适《别董大》
  3.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岑参的作品相比,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远方的向往,但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精神的追求。而岑参则通过个人的经历和对社会的关怀,展现了更加沉重的情感,反映了他对人世间的深刻思考。两者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唐代诗人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唐诗鉴赏辞典》
  3. 《岑参诗选》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和题晕泉岩壁 感事寄怀三首 其三 喜雨 采石吊李白 题公安知县柳应辰屯田默庵 观弈水中沚茶吧 右江吟 其四 草堂杂兴十首 其八 临江仙二十首 其十四 摘花 冬日杂咏 其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克害 难于启齿 丿字旁的字 高傲自大 赤字旁的字 磕擦擦 遥夜沉沉 庄园 发人深省 丶字旁的字 齒字旁的字 殽阪 饰匿 身字旁的字 像心像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