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45:59
原文展示
月溪与幼遐、君贶同游(时二子还城)
——韦应物
岸筱覆回溪,回溪曲如月。
沉沉水容绿,寂寂流莺歇。
浅石方凌乱,游禽时出没。
半雨夕阳霏,缘源杂花发。
明晨重来此,同心应已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幼遐、君贶两位朋友在月溪游玩时的情景。溪水环绕岸边,弯曲如同月亮的弧形。水面沉静而泛着绿色,四周寂静,只有流莺偶尔停歇在树枝上。岸边的浅石零散不齐,偶尔有游禽在水中出没。傍晚半场细雨飘洒,夕阳斜照,溪边杂花纷纷开放。明天再来这里游玩时,愿我们三人依旧心意相通。
注释
- 岸筱:岸边的细竹。
- 回溪:蜿蜒的溪流。
- 沉沉水容绿:水面显得深沉而绿。
- 寂寂流莺歇:静谧中流莺停歇。
- 浅石方凌乱:岸边的浅石不整齐。
- 游禽:游动的鸟类。
- 半雨夕阳霏:半场细雨与夕阳交织。
- 缘源杂花发:溪边源头各色花朵盛开。
- 同心应已阙:希望明天再来时,心意依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唐代诗人,出生于今江苏省。韦应物为人正直,有着较高的文学修养,曾任职于朝廷,后因仕途不顺,选择隐居生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特别是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体现了他的独特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韦应物与幼遐、君贶同游月溪之际,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与友人共游时的欢愉。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传达出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重聚的美好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溪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诗的前四句描绘了溪水的曲折、静谧的环境和游禽的出没,展现出自然的和谐与生机。最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未来再聚的渴望和美好期待,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整体上,诗歌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情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岸筱覆回溪:描绘了溪水旁边生长的细竹,暗示环境的幽静。
- 回溪曲如月:溪水的弯曲如同月亮的形状,营造出一种柔美的意境。
- 沉沉水容绿:水面深沉,反射出绿色,显示出水的清澈与静谧。
- 寂寂流莺歇:流莺在静谧的环境中停歇,增添了诗的宁静气氛。
- 浅石方凌乱:岸边的石头凌乱不齐,体现出自然的随性与不拘。
- 游禽时出没:游禽偶尔在水中出现,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 半雨夕阳霏:细雨与夕阳交织,形成一种柔和的光影效果。
- 缘源杂花发:溪边开满了各种花朵,表现出自然的丰盈和美丽。
- 明晨重来此,同心应已阙:期待明天再次相聚,心意依旧,流露出对友谊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溪水比作月亮的形状,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流莺的停歇让自然赋予了生命,增添了诗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了对仗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以及对未来再次相聚的期待,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溪:象征着宁静与美好,代表着诗人与友人共享的欢愉时光。
- 流莺:象征生机与灵动,增添了诗的活力。
- 杂花:象征着自然的丰富与多彩,体现了生命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回溪曲如月”形容的是哪种景象?
-
“沉沉水容绿”中的“沉沉”是指什么?
- A. 水很深
- B. 水面平静
- C. 水流湍急
- D. 水色清澈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离别的惋惜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溪水
- B. 水面平静
- A. 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景色,但更侧重于秋天的气氛,表达了孤独与自我反思。
- 李白《庐山谣》:以豪放的气势描绘庐山的壮丽,更强调个人的情感宣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韦应物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