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九日下山

《九日下山》

时间: 2025-04-30 20:39:48

诗句

宰肉陈平社,折腰元亮乡。

车无门外辙,菊与径皆荒。

所恨国难守,若为家不忘。

天威寒气逼,急急下山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9:48

原文展示:

宰肉陈平社,折腰元亮乡。
车无门外辙,菊与径皆荒。
所恨国难守,若为家不忘。
天威寒气逼,急急下山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国难当头的时刻,身处困境的感受。诗中提到宰肉的地方和元亮(即元稹)的故乡,暗示着作者的身世和归属感。诗人看到车辙在门外没有了往来的痕迹,菊花和小径都荒废了,表现出一种凋零和荒凉的景象。诗人感叹国难时期,家国之间的情感交织,深感痛惜。最后,随着天威的寒气逼近,诗人急忙下山,象征着他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


注释:

字词注释:

  1. 宰肉:指屠宰肉类,这里可能暗指社会的动荡。
  2. 陈平社:陈平是历史人物,社则是村落的意思,表明一种归属感。
  3. 折腰:俯身,表示屈从或谦恭的态度。
  4. 元亮乡:指元稹的故乡,元亮即元稹,唐代著名诗人。
  5. 车无门外辙:表示门外没有车辙,象征荒凉。
  6. 菊与径皆荒:菊花和小路都荒芜,传达一种凋零的景象。
  7. 国难守:指在国难面前的守护和责任。
  8. 天威寒气逼:天威象征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寒气则是压迫感。
  9. 下山阳:急于逃离,表明对环境的不满和无奈。

典故解析:

  • 陈平:汉代名将,历史上以智谋著称。
  • 元亮:元稹为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诗文流传甚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俊民,金朝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创作受其社会环境的影响,诗风通常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国家动乱时期,作者目睹家国破碎,饱受忧虑,情感深切,故写下此作以抒发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诗歌鉴赏:

《九日下山》是一首充满忧伤与无奈的诗作。诗人李俊民在国难当前,深感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的无奈交织。开篇提及“宰肉陈平社”,不仅传达了社会动荡的背景,也隐喻了个人的命运如同这被宰肉的社会一样,被动而悲惨。“折腰元亮乡”一语中透出对故乡的怀念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接下来的“车无门外辙,菊与径皆荒”,描绘了一个荒凉的场景,车辙消失,菊花与小径荒废,暗示社会的萧条与个人的孤独。诗人在这种荒凉的环境中,感受到国难的压迫与痛苦。他的“所恨国难守,若为家不忘”更是表达了对国家与家庭的深切关注,体现出一种责任感与无奈。

最后,随着“天威寒气逼”,诗人在寒风中急急下山,这一意象不仅象征着对现实的逃避,也暗示着他对未来的惶恐与不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深刻反思与忧虑,令人感受到诗人心头的沉重与不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宰肉陈平社:指屠宰肉类的地方,显示社会的动荡。
  2. 折腰元亮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屈从于现实的无奈。
  3. 车无门外辙:门外无车辙,暗示荒凉与孤独。
  4. 菊与径皆荒:菊花与小径荒废,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失。
  5. 所恨国难守:对国难的痛苦与责任感。
  6. 若为家不忘:强调家庭在国家危难时的重要性。
  7. 天威寒气逼:天威象征压迫,寒气则是无情的现实。
  8. 急急下山阳:急于逃离,反映出对生活的无奈与逃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社会动荡比作宰肉,传达了悲惨的现实。
  • 拟人:菊与径皆荒,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荒凉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与对故乡的思念,通过细腻的景象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无奈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宰肉:象征社会动荡、悲惨命运。
  2. 菊花:代表美好与希望,现今荒凉。
  3. 车辙:象征往日繁华与现今的孤寂。
  4. 寒气:象征压迫与无情的现实。
  5. 山阳:象征对未来的渴望与逃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宰肉陈平社”是什么意象? a) 社会的繁荣
    b) 社会的动荡
    c) 家庭的温暖

  2. “车无门外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繁华
    b) 荒凉
    c) 喜悦

  3. 诗人急急下山的原因是什么? a) 对未来的渴望
    b) 无奈与逃避
    c) 归乡的决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李俊民的作品都涉及家国情怀,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而李俊民则更显忧伤与无奈。两者在风格与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1. 《金朝诗人研究》
  2.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3. 《李俊民诗集》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九日下山》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

相关查询

出三洪峡 铜仪 和傅与砺 登蓟丘作 送人之淮东 赵道士山水图 不寐呈何太虚 饮张氏别墅 送乡人祐上人从师归当阳 桃花鹦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决别 乖气致戾,和气致祥 彑字旁的字 行僮 鼠字旁的字 龍字旁的字 河汾门下 濆濞 相见恨晚 韩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轻手轻脚 心字底的字 合家 言字旁的字 聒聒噪噪 义不容默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