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52: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2:25
空将目力送归鸿,意气颓然一秃翁。
辟世犹能作重九,污人终自厌西风。
无山易败登高兴,得酒聊忘失路穷。
霜菊名园堪徙倚,未妨同恋夕阳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绪,空洞的目光送走了归来的鸿雁,心情颓废得像个光头的老翁。虽然与世隔绝,他依然能在重阳节时作诗,然而厌恶世俗的人终会自我厌弃,像那西风般冷淡。登高的兴致虽易受挫,但喝酒可以暂时忘却路途的艰辛。霜菊在这美丽的园子里可以依靠,未必不能在夕阳的余晖中分享那份温暖的情感。
郑孝胥(1832年-1894年),字翰卿,号秋斋,晚号梅溪,清代诗人,官员。他生活在清朝的动荡时期,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诗风多以清新、自然、含蓄见长。
《九日鉴泉介庵同游徐园》创作于清代,正值郑孝胥隐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超然的生活状态。在重阳节之际,诗人与友人游园,借景抒怀,表达了对人生的深思与感慨。
这首诗采用了清新自然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环境的深刻感受。开篇以“空将目力送归鸿”引入,表达了作者对归来的渴望与对曾经的追忆,似乎在暗示着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与无奈。接下来的“意气颓然一秃翁”,通过自嘲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认知与接受,深刻地揭示了人到老年后对生活的无奈与孤独感。
“辟世犹能作重九”,反映出诗人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依然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能够在重阳节时作诗,表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持;而“污人终自厌西风”则是对世俗的否定,表现出对清白高洁的追求。
“无山易败登高兴,得酒聊忘失路穷”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转变,从消极到积极,借酒消愁,这种情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十分常见,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调侃与自嘲。最后两句“霜菊名园堪徙倚,未妨同恋夕阳红”则更是体现了诗人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惬意,寓意着尽管人生苦短,但仍应珍惜眼前的美好。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尽管有无奈与失落,但在美好的自然之中,依然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与意义,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空将目力送归鸿”中的“归鸿”是什么?
诗人用“秃翁”来形容自己,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污人终自厌西风”中的“污人”指的是什么?
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生的孤独与美好,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