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1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10:27
沁园春·国步多艰
作者: 佚名 〔宋代〕
国步多艰,民心靡定,诚吾隐忧。
叹浙民转徙,怨寒嗟暑,荆襄死守,阅岁经秋。
虏未易支,人将相食,识者深为社稷羞。
当今亟,出陈大谏,箸借留候。
迂阔为谋。天下士如何可籍收。
况君能尧舜,臣皆稷契,世逢汤武,业比伊周。
政不必新,贯仍宜旧,莫与秀才做尽休。
吾元老,广四门贤路,一柱中流。
国家的步伐艰难,人民的心思不稳,真是让我心中忧虑。
叹息浙地的百姓不断迁移,怨声载道,寒冬酷暑,荆襄地区却死守不退,经历了漫长的秋季。
敌人尚未易于应付,人们却开始相互残食,明智的人对此深感国家的羞耻。
如今形势紧迫,应该提出有力的劝谏,来借助他人的力量。
这样的谋划太过迂腐。天下的士人又如何能被收归?
更何况君主如尧舜,臣子皆如稷契,正值汤武之世,事业可与伊周相媲美。
政治不必追求新颖,维持旧制反而更为妥当,不要与书生们争论到最后无休。
我这元老,应当广开贤者之路,成为中流砥柱。
《沁园春·国步多艰》的作者为佚名,属于宋代时期。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代,但政治斗争和外患也层出不穷,诗人往往在作品中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本诗作于国家多舛之际,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诗人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将国家的艰难处境与对未来的展望结合,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切关怀。
《沁园春·国步多艰》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感的诗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困境的深切关怀。开篇以“国步多艰,民心靡定”引入,直截了当地道出国家的艰难局面和人民心态的不安,令人感受到一股沉重的历史感。接下来,作者通过叹息民众的流离失所和对季节变迁的细致描写,生动展现了百姓在动荡之中艰难求生的场景。
诗中提到“虏未易支,人将相食”,用极具冲击力的语言描绘出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暗示了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令人不禁深思。紧接着,作者呼吁时人应当以更为果敢的态度来面对当前的局势,表达出一种希望与责任感。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借用历史典故,强调政治应保持稳定,倡导贤能之士应当被重用,显示出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通过对时局的深刻剖析与历史的引申,展示了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社会政治的思考与期待。诗中饱含的忧虑与希望交织,构成了一幅复杂而生动的历史画卷。
国步多艰,民心靡定,诚吾隐忧。
国家形势艰难,民心不稳定,这让我感到非常忧虑。
叹浙民转徙,怨寒嗟暑,荆襄死守,阅岁经秋。
感叹浙江人民频繁迁移,怨声满天,经历了寒冷与酷暑,荆襄地区却死守已久。
虏未易支,人将相食,识者深为社稷羞。
敌人尚未易于对付,人民却开始相互残杀,明智的人对此深感羞耻。
当今亟,出陈大谏,箸借留候。
现在形势紧迫,应当提出有力的劝谏,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迂阔为谋。天下士如何可籍收。
这样迂腐的谋划,天下的士人又如何能被归纳收编?
况君能尧舜,臣皆稷契,世逢汤武,业比伊周。
更何况君主如尧舜,臣子皆如稷契,正值汤武之世,事业可以与伊周相媲美。
政不必新,贯仍宜旧,莫与秀才做尽休。
政治不必追求新颖,维持旧制反而更为妥当,不要与书生们争论到最后无休。
吾元老,广四门贤路,一柱中流。
我这元老,应当广开贤者之路,成为中流砥柱。
本诗主要围绕国家的困境与人民的苦难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深切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通过对历史的引申,诗人提倡政治应保持稳定,强调贤能之士应被重用,显示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责任感。
诗中的意象不仅描绘了国家的现实困境,也传递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许,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家与人民命运的深刻关注。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虏”指的是?
填空题:诗中提到“君能尧舜,臣皆____”。
判断题:诗歌的主题是对国家未来的乐观展望。(对/错)
与《满江红·写怀》相比,虽然两者均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但《满江红·写怀》更强调个人的豪情壮志,而《沁园春·国步多艰》则更加侧重于对民生困境的细致描写与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