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14: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14:03
双眉卷铁丝,两翅晕金碧。初来花争妍,忽去鬼无迹。
这只鬼蝶的双眉如同卷起的铁丝,两只翅膀泛着金色和碧色的光泽。它初来时在花丛中争妍斗丽,转眼间却无声无息地离去,仿佛鬼魅一般。
“鬼蝶”在古代文学中常象征着美丽与短暂的生命,寓意着自然界中的美与无常。此诗以蝶为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瞬息万变的感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细腻柔和,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人生哲学。
此诗写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短暂流逝的感悟。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苏轼常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鬼蝶”这一题材的选择使得诗歌充满了轻灵与神秘的色彩。诗的开头用“双眉卷铁丝”形象地描绘出蝴蝶的外貌,勾勒出其独特的神韵。接着,作者通过对蝴蝶翅膀色彩的描绘,再次增强了形象的美感,金碧辉煌的色彩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灿烂。随着诗意的推进,苏轼巧妙地将蝴蝶的初来与去相对比,展现出一种短暂却又璀璨的美。最后“鬼无迹”四字,唤起了读者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深思,生命如蝶,虽美却短暂,令人惋惜。
整首诗在音韵上也极具美感,双声叠韵的运用使得诗句流畅而富于音乐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这首诗不禁让人思考美的存在与消逝,更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蝴蝶的形象,探讨了自然界中美的瞬息万变与生命的短暂,表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苏轼的《鬼蝶》与李白的《蜀道难》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但前者主要聚焦于生命的短暂美丽,后者则强调了人生旅途的艰辛与不易。两者在主题上有差异,但都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