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2:05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作者: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
重阳节近多风雨。
夜晚的月光洒在楼台上,秋天的香气弥漫在庭院里。
人们欢笑着,来来往往。
是谁在秋天来临时感到凄凉?
正如当年宋玉那样悲伤。
随意地饮酒作乐,歌舞轻松自在。
问他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地方?
细想一下,悲伤的时刻也总是存在,
重阳节近了,风雨也多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著名词人和抗金将领。他的词作以豪放、激昂著称,常表达个人的抱负和对国家的忧虑。
这首词创作于庚戌年(公元1210年)的中秋节后,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悟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中提到的重阳节与秋天的主题相呼应,展现出一种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这首词展现了辛弃疾对秋天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事无常的深刻思考。开篇的“夜月楼台,秋香院宇”,通过描绘月光和秋香,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诗人转向人们的欢笑与来去,形成对比,暗示着表面的热闹与内心的凄凉。
“是谁秋到便凄凉?”这句引人深思,诗人通过对比宋玉的悲伤,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虽然人们在享受酒宴和歌舞,但内心的悲伤是不可避免的。最后一句“重阳节近多风雨”,更是通过季节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无常。
整首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情感真挚而深邃,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苦短的感伤,展现出辛弃疾作为词人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尽管表面上人们欢歌笑语,但内心却难以避免悲伤,反映出人生的复杂与无奈。
诗中提到的“重阳节”是哪个农历日期?
A. 八月十五
B. 九月初九
C. 十月初一
辛弃疾的词风主要被称作:
A. 清丽
B. 豪放
C. 细腻
诗中提到的宋玉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A. 汉朝
B. 战国时期
C. 唐朝
答案:1. B 2. B 3. B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辛弃疾的这首词更加强调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出女性对爱情与生活的细腻感受。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
月夜下的楼阁,飘满秋天香味的院落,欢笑快乐的人们来来去去。是哪个人秋天一到就悲伤凄凉?当年的宋玉就悲伤到这样。 吃饭喝酒要随其自然,对歌舞享乐看得平常一般。问他有什么可以悲伤之处?细细想想却也有悲伤的时候:重阳节快到了,秋风秋雨使人感到格外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