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1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11:20
怀母
作者:危素 〔元代〕
季春天多阴,往拜慈母墓。
恸哭长松根,声彻泉下土。
母没儿尚髫,儿啼母仍苦。
儿长母不见,岁远益愁慕。
白日向西流,沧波自东注。
凄凄石上云,翳翳谷中树。
抚景抱长恨,苍天莽难愬。
在春季多雨阴霾的日子里,我前去拜访慈母的墓碑。
我悲痛地哭泣,声泪俱下,直到长松的根部,声音传到泉水下的土里。
母亲去世时我还年幼,母亲在世时我却常常哭泣。
我长大了却再也见不到母亲,岁月的流逝让我更加思念。
白天的太阳向西沉落,沧海的波涛自东而来。
石头上的云朵凄凉,谷中的树木阴翳。
我抚摸着景色,怀抱着无尽的遗恨,苍天茫茫,难以诉说我的哀伤。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提到的“白日向西流”可以引申为时间的流逝,暗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作者介绍:
危素,元代诗人,生活于元朝时期。其诗歌以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著称,常常表达对母亲、家庭的思念与怀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失去母亲后,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人对于亲情的珍视和失去后的悲痛。
《怀母》是危素在失去母亲后所作的一首抒情诗,诗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通过对春天阴雨天气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反映出自己内心的悲伤。诗的开头提到“季春天多阴”,暗示生离死别带来的沉重情感,而“往拜慈母墓”则是直接表达对母亲的追思与缅怀。
接着,诗人通过“恸哭长松根,声彻泉下土”展现了自己悲痛欲绝的状态,哭声不仅响彻在松树根部,更是深入地下,象征着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已深入骨髓。之后的“母没儿尚髫,儿啼母仍苦”则带出了对母亲之死的无奈和痛苦,母亲的去世让年幼的儿子失去了依靠,而长大后再也见不到母亲更是加深了孤独与悲伤。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如“白日向西流,沧波自东注”,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和惆怅。最后一句“苍天莽难愬”则表达了对苍天的无奈与叹息,尽管景物依旧,内心的伤痛却难以抚平。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是对母亲深切怀念的真实流露,展现了人之常情与对亲情的珍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失去母亲后的深切怀念与无法抚平的悲痛,表现了对亲情的珍视,流露出人对于生命脆弱和时间无情的感叹。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什么?
诗人用什么自然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悲伤?
“母没儿尚髫”中的“髫”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怀母》和孟郊的《游子吟》,两者均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失去后的痛苦,而后者则突出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