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侍读常尚书绝句六首

《送侍读常尚书绝句六首》

时间: 2025-05-02 08:11:16

诗句

制酒何曾把巨觥,抛书不复对寒檠。

老儒愿忍须臾死,要看诸贤起太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11:16

原文展示:

送侍读常尚书绝句六首

制酒何曾把巨觥,
抛书不复对寒檠。
老儒愿忍须臾死,
要看诸贤起太平。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酿酒的时光怎会再举起巨大的酒杯,
放下书籍不再对着寒冷的灯光。
老儒愿意忍耐片刻的死亡,
只为期待贤能之士兴起太平盛世。

注释:

字词注释:

  • 制酒:酿酒。
  • 巨觥:大型酒杯。
  • 抛书:放弃读书。
  • 寒檠:寒冷的灯光。
  • 老儒:年长的儒者。
  • 须臾:片刻,瞬间。
  • 诸贤:众多的贤能之士。
  • 太平:安定、繁荣的社会状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老儒愿忍须臾死”,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个人生死的豁达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天隐,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其诗风清新高远,擅长绝句,同时也以词作著称。刘克庄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动荡时期,对国家前途和士人责任有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势衰微,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对贤能之士的期待,希望看到一个太平盛世的到来。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四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渴望以及对个人生死的从容态度。首句“制酒何曾把巨觥”以酿酒入手,暗示生活的琐碎与欢乐,但紧接着的“抛书不复对寒檠”则表现出对读书人生活的无奈与放弃。在寒冷的灯光下,诗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失落。接着,诗人自我反省,认为“老儒愿忍须臾死”,宁愿忍受片刻的痛苦,期待“诸贤起太平”,这反映出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转折,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于理想社会的渴望与对个人命运的淡泊。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制酒何曾把巨觥”:酿酒的过程与举杯畅饮形成对比,暗示诗人对享乐的反思。
  • “抛书不复对寒檠”:放弃读书,表明对孤独和寒冷的无奈。
  • “老儒愿忍须臾死”:年长的学者愿意忍受短暂的痛苦。
  • “要看诸贤起太平”:期望贤能之士能够兴起,带来安定的社会。

修辞手法:

  • 对比:酿酒与放书、享乐与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书”与“寒檠”拟人化,表现出情感的孤寂。
  • 排比:使用“愿忍须臾死”、“要看诸贤起太平”强调期待与愿望的强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对个人命运的淡泊,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贤能之士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巨觥:象征享乐与繁华,也暗示生活的无奈。
  • 寒檠:象征孤独与寒冷,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老儒:代表传统文化与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
  • 诸贤:象征理想的领导与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抛书”指的是:
    A. 放弃读书
    B. 继续学习
    C. 购买书籍

  2. 诗人对未来的期望是什么?
    A. 个人的安乐
    B. 太平盛世
    C. 继续酿酒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前者更显沉重与期待,后者则更为豪放与洒脱。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但情感基调和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全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薛八谪居 送陈供奉恩敕放归觐省 送王季友赴洪州幕下 裴仆射东亭 送友人入蜀 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 / 暮春归故山草堂诗 游辋川至南山,寄谷口王十六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石上苔 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春谷幽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鸿案鹿车 目字旁的字 锐挫望绝 包含价的成语 包含轰的词语有哪些 角距 车字旁的字 柞绸 包含踧的词语有哪些 卜字旁的字 卝字旁的字 据经引传 包含拍的词语有哪些 志在必得 百依百从 犬字旁的字 进占 宗士 衔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