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3:46: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3:46:50
尽与贫为患,唯余即不然。
四方无静处,百口度荒年。
白发生闲事,新诗出数联。
时情竟如此,不免却归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贫困和社会动荡的不满,虽然自己与贫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却仍有些许希望。四处都没有安宁的地方,许多人在艰难的日子里挣扎生存。白头的我无所事事,偶尔写几首新诗。面对这样的时代心情,我只能选择回归田园生活。
作者介绍:杜荀鹤(约850—933),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写田园诗和咏怀诗。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许多人在战乱与饥荒中挣扎。杜荀鹤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了他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寄同人》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深刻感受。在诗中,杜荀鹤以“尽与贫为患”开篇,直接点出他与贫困的关系,展示了社会的艰难。接下来的“百口度荒年”则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普遍困境,体现了诗人对众生疾苦的关心。
“白发生闲事”一联,展现了诗人年事已高,面对社会动荡和个人无力感的无奈。尽管如此,他仍然选择用写诗来寄托情感,这在“新诗出数联”中得以体现,诗人通过创作新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似乎试图在混乱的时代中寻找一丝慰藉。
最后的“时情竟如此,不免却归田”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诗人意识到无论怎样努力,外界环境的改变都超出了个人的控制,因此决定归田园,回归自然,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百口度荒年”表达了什么含义?
诗人选择“归田”是出于什么原因?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