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崇安寺

《崇安寺》

时间: 2025-05-07 18:07:46

诗句

一径入云窝,盘回出薜萝。

溪风到门尽,山色上楼多。

衔果青猿至,冲烟白鸟过。

空林清楚远,徙倚欲如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07:46

原文展示:

一径入云窝,盘回出薜萝。
溪风到门尽,山色上楼多。
衔果青猿至,冲烟白鸟过。
空林清楚远,徙倚欲如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条通往云雾缭绕的山窝的小径,蜿蜒曲折,旁边满是薜萝(即一种藤本植物)。溪水的清风吹到门口,山的色彩在楼上显得更加迷人。青猿衔着果实来到这里,白鸟在烟雾间飞过。空旷的森林中,景物清晰而遥远,我倚靠着树木,心中不知该如何感受。

注释:

  • 一径:一条小路。
  • 云窝:指云雾环绕的山谷或山间的幽静处。
  • 薜萝:一种常见的植物,常生长在山林中,象征自然的生机。
  • 溪风:指从溪水流出的清风。
  • 衔果:衔着果实,描绘动物的活动。
  • 青猿:青色的猿猴,常见于山林之中。
  • 冲烟:穿过烟雾。
  • 空林:空旷的树林。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中描绘的自然意象和动物活动,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向往,显示了清代文人追求自然、隐逸生活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苗令琮是清代一位较为知名的诗人,生于明末清初,身世背景较为复杂。他的诗作以描绘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常融合细腻的观察与独特的感受。

创作背景:

《崇安寺》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社会快速变革的背景下,许多文人选择寄情于山水,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崇安寺》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诗的开头“一径入云窝”就将读者引入一个宁静、神秘的自然空间,随后的“盘回出薜萝”描绘了小径的曲折,给人一种幽静、清新的感觉。这里的薜萝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一种纠结与向往。

“溪风到门尽,山色上楼多”两句,进一步加强了自然与人居环境的和谐,溪风的到来使得山色更加迷人,诗人似乎在享受着这种自然的馈赠。接下来的“衔果青猿至,冲烟白鸟过”,则描绘了生动的自然场景,青猿与白鸟的出现,使得这幅山水画面更加生动与立体,体现了生命的活力。

最终两句“空林清楚远,徙倚欲如何”,则是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思考。看似宁静的自然,实际上引发了诗人对生活、对自我存在的深刻反思。整首诗在描绘美丽自然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径入云窝:一条小路通向云雾缭绕的山谷,设定了诗的场景。
  2. 盘回出薜萝:小路蜿蜒曲折,周围生长着薜萝,增添了自然的细腻感。
  3. 溪风到门尽:溪水的清风吹到门口,表达了自然的亲切感。
  4. 山色上楼多:山的色彩在楼上更显迷人,增强了景色的层次感。
  5. 衔果青猿至:青猿衔着果实来到这里,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活动。
  6. 冲烟白鸟过:白鸟穿过烟雾飞过,增添了动感与灵动。
  7. 空林清楚远:空旷的森林中,景物清晰而遥远,反映了诗人的孤独感。
  8. 徙倚欲如何:倚靠着树木,不知该如何感受,表达了内心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窝”形象地比喻了幽静的山谷。
  • 拟人:青猿“衔果”与白鸟“冲烟”,生动描绘了动物的活动。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迷茫。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对自我存在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云窝:象征幽静与神秘的自然环境。
  2. 薜萝:象征自然的生机与繁茂。
  3. 溪风:象征清新与自然的亲切。
  4. 青猿、白鸟:象征自然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5. 空林:象征孤独与思考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崇安寺》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苗令琮
    • C. 李白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薜萝”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

    • A. 花
    • B. 藤本植物
    • C. 树木
    • D. 草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迷茫与思考
    • C. 愤怒
    • D. 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苗令琮的《崇安寺》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水自然,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多地体现了闲适与宁静,而苗令琮的作品则流露出一种内心的迷茫与思考,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点绛唇(奇香蜡梅) 点绛唇 其三 秋夜横泖旅窗听雨,有怀故园 点绛唇·背剑携筇 点绛唇 点绛唇 元夜 点绛唇 点绛唇 七夕 点绛唇 雨里见流萤 点绛唇 点绛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漏题 气吞虹蜺 衣字旁的字 道不拾遗 建之底的字 凵字底的字 爻字旁的字 孟门 艸字旁的字 蜂腰削背 鲂鱼趙尾 驻目 劈头劈脸 行结尾的成语 托孤寄命 高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