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4:16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
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
根蔓牵萦,又逐郊原春草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烦恼的寄托,仿佛把愁绪寄托在天上,碧蓝的天空平坦如掌心。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石头已经破碎,化作春天檐下的夜雨细丝。忧愁埋藏在地下,南山也因此变成广袤的荒野。根茎和藤蔓相互缠绕,春天的草又在郊外重新生长。
此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于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史惟圆(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诗词风格清新自然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及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减字木兰花 暮冬杂咏》是在冬末春初时节创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春天的期待。这一时期,正值寒冬将尽,春天即将到来,诗人通过对比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冬日忧愁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开头用“寄愁天上”引入,表达了诗人对愁苦的无奈与寄托,随后“碧落青霄平似掌”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天空图景,仿佛在提醒人们放下心中的忧虑。接下来的“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则将时间的流逝与春天的细雨结合,生成一种温柔而感伤的氛围。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这一句则转而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无奈,似乎忧伤无法释放,反而在南山的移去中变得更加苍凉。最后一句“根蔓牵萦,又逐郊原春草生”则充满希望,象征着尽管生活中有许多忧愁,但自然的力量依然能够带来新的生命与希望。整首诗在忧愁与希望之间徘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忧愁与希望的交织。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新生与未来的期待。
诗中“寄愁天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盼春天
B. 忧虑与无奈
C. 幸福与快乐
诗中提到的“夜雨丝”象征什么?
A. 生活的苦难
B. 春天的温柔
C. 过去的忧愁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自然的美
B. 生活的无常
C. 忧愁与希望的交织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较,史惟圆的这首诗更注重个人内心的情感表达,而王之涣则更多地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两首诗在表达情感时,各具特色,前者更多地表现出孤独与希望的交织,后者则展现了壮阔的自然美,传递出更为广阔的人生观。
以上内容为对《减字木兰花 暮冬杂咏》的全面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