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桑中妇操

《桑中妇操》

时间: 2025-05-02 05:36:26

诗句

娶妻五月即仕陈,五年归来未拜亲。

桑中见美人,我出堂前认,夫君走赴沂。

水沈我身秋,夫君令我嗔。

妇可不义,亲何可不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6:26

原文展示

桑中妇操
作者: 杨维桢

娶妻五月即仕陈,
五年归来未拜亲。
桑中见美人,
我出堂前认,
夫君走赴沂。
水沈我身秋,
夫君令我嗔。
妇可不义,
亲何可不仁。

白话文翻译

我在五月结婚后便去仕途,但等我五年回家,却未曾拜见亲人。在桑树间见到了美丽的女子,我在堂前一眼认出她来,而她的丈夫却走去沂水。秋季的水淹没了我的身心,丈夫让我感到愤怒。作为妻子可以不讲义,但亲人又怎能无情无义?

注释

  • 娶妻:结婚。
  • 仕陈:指在陈国做官。
  • 未拜亲:没有回去拜见父母。
  • 桑中见美人:在桑树下看见美丽的女子。
  • 夫君:丈夫。
  • 水沈我身秋:指身处秋水之中,心中沉重。
  • 妇可不义:妻子可以无情。
  • 亲何可不仁:亲人怎么能无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元代诗人,字子华,号天南,出身于士族,工诗词,尤善于描绘人物和抒发情感。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代,正值士人仕途艰难之时,诗人通过描绘个人遭遇,表达对亲情和爱情的思考,以及对社会伦理的质疑。

诗歌鉴赏

《桑中妇操》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通过简单的叙述展现了复杂的情感纠葛。诗人以娶妻和仕途为切入点,探讨了婚姻中的忠诚和亲情的责任。诗中“我出堂前认”一句,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认同,但随之而来的“夫君令我嗔”则揭示了婚姻中存在的矛盾与愤怒。诗人在这里不仅在表达个人的失落感,也在对社会伦理提出质疑,展现出对人性深刻的思考。

诗中使用了“水沈我身秋”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身处秋水中的孤独与无助,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结尾处的“妇可不义,亲何可不仁”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质问亲情的冷漠与无情,展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娶妻五月即仕陈:婚后不久便开始了仕途生活。
  • 五年归来未拜亲:长时间未与家人团聚。
  • 桑中见美人:在桑树下邂逅美丽的女子,暗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我出堂前认:面对美丽的女子,诗人感到亲切。
  • 夫君走赴沂:丈夫离去,暗示家庭的疏离。
  • 水沈我身秋:象征着孤独与失落。
  • 夫君令我嗔:因丈夫的行为而感到愤怒。
  • 妇可不义,亲何可不仁:探讨了婚姻与亲情之间的伦理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与水的沉淀相结合,生动描绘孤独感。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反映了对婚姻与亲情关系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性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美好和温柔的事物。
  • :象征孤独和沉重的情感。
  • :暗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结婚后多久开始仕途?
    • A. 三个月
    • B. 五个月
    • C. 五年
    • D. 一年
  2. 诗中提到的“美人”是在什么地方见到的?
    • A. 河边
    • B. 桑树下
    • C. 街道
    • D. 庭院
  3. 诗的主题主要涉及什么?
    • A. 自然景色
    • B. 亲情与爱情
    • C. 战争
    • D. 仕途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朱淑真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探讨了情感的孤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月下独酌》: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与情感中的无奈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维桢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渔翁 捕蛇者说 小石潭记 归田 遣悲怀三首·其一 和乐天招钱蔚章看山绝句 使东川。江花落 酬东川李相公十六韵(次用本韵) 泛江玩月十二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风起潮涌 鸟字旁的字 言过其实 台辖 用字旁的字 讼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卧鹿 绘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中外合壁 警慎 阜字旁的字 鹵字旁的字 建之底的字 遁迹销声 疾霆不暇掩目 嘴是两张皮 天下大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