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34: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4:34:26
和过田承君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寺古专宜僻,居深自作幽。
兴来宁惮远,句苦不缘愁。
逸气无前足,虚怀不系舟。
逢人难晤语,冒雨亦相求。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老而僻静的寺庙,诗人在这里独自生活,享受着宁静的氛围。即使兴致来了,也不怕远行,写诗时不愿意因愁而苦恼。心中逸气无所羁绊,虚怀若谷,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即使与人相遇,交谈也非常难得,冒着雨也要去寻找交流的机会。
陈师道,字仲明,号松溪,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末年,活跃于南宋时期。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独特的个性著称,是当时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强调诗歌的自由和真挚。
这首诗大约写于诗人隐居期间,表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诗人选择在古老的寺庙中独处,体现了他对世俗喧嚣的逃避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描写寺庙的古朴和幽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开头的“寺古专宜僻”强调了环境的清幽,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也是对心灵栖息地的渴望。诗人将自己置于这样一个宁静的环境中,心境得以升华,诗意自然流露。
“兴来宁惮远”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创作的热情与执着。尽管远行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但对诗歌的热爱让他无所畏惧。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逸气无前足,虚怀不系舟”表达了诗人洒脱的心态。他不愿被世俗的羁绊所束缚,反而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去迎接一切。这种心态使得他的生活更加宽广而自由,体现了士人的风范。
最后一句“逢人难晤语,冒雨亦相求”,更为诗歌增添了几分孤独感。即使在冒雨中也渴望与人交流,这种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也反映了孤独与渴望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优美,浑然一体,展现了一位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心灵自由和宁静生活的追求。通过描绘古寺的环境与个人的内心感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渴望。诗歌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安宁。
诗中提到的“寺古”主要指什么?
“兴来宁惮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诗中“虚怀不系舟”是指?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陈师道的《和过田承君》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宁静,但王维的诗更强调与自然的融合,而陈师道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独立思考与内心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