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5:5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5:50:51
赠梅伯言 其一
隘巷萧萧劣过车,
蓬门寂寂似逃虚。
为枸不愿庚桑楚,
争席谁名扬子居。
喜泼绿成新引竹,
仍磨丹覆旧仇书。
长安挂眼无冠盖,
独有文章未肯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条狭窄而寂静的小巷,显得冷清,连车子都难以通过。诗人的家门如同蓬草一样,寂静得像是在逃避现实。诗人不愿意像枸杞一样混迹于庚桑和楚地的卑微,争名争利的心态使他想要在扬子江畔立足。喜爱新竹的清新气息,却仍然在磨灭过去的仇恨和旧书。长安虽在眼前,却没有荣耀的冠冕,只有文章才是他心中不愿放弃的追求。
作者介绍: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人,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他在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提倡自强和富国强兵的思想。曾国藩的诗词多反映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曾国藩仕途的某个阶段,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理想追求的坚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困惑。
曾国藩的《赠梅伯言 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中通过描绘狭巷的冷清与蓬门的寂寞,展现了一种隐逸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人在此以“隘巷”与“蓬门”象征自身的处境,显示出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漠。
同时,诗中提到的“争席”与“扬子居”则揭示出诗人内心对名利的渴望与挣扎,他不愿意在庚桑楚的卑微境地中沉沦,而是希望能够在更高的理想上立足。这里的“泼绿成新引竹”更是表现了他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寓意着生命的希望与重新开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曾国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思考与选择,值得我们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曾国藩对名利的淡泊与对理想的坚持,体现了他在动荡时代中的内心挣扎与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隘巷”指的是:
“喜泼绿成新引竹”中的“新引竹”象征什么?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曾国藩的诗更多地表现出个人的内心挣扎,而杜甫则是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与感慨。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和理想的思考,但情感的表达和侧重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