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西山十首 其六

《西山十首 其六》

时间: 2025-05-03 20:01:34

诗句

野寺林深一径通,讲经台下见生公。

心于簪组元无累,兴到山林便不同。

坐爱鸣弦清石上,仰看飞锡堕云中。

诸峰绝顶香山路,振袂须乘两腋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0:01:34

原文展示:

西山十首 其六 李东阳 〔明代〕 野寺林深一径通,讲经台下见生公。 心于簪组元无累,兴到山林便不同。 坐爱鸣弦清石上,仰看飞锡堕云中。 诸峰绝顶香山路,振袂须乘两腋风。

白话文翻译:

在深林中的野寺,一条小径通向远方,讲经台下见到了生公。 心中对于官职并无牵挂,一旦兴致来到山林,感受便完全不同。 坐在清石上,喜爱听那鸣弦的声音,仰望飞锡从云中坠落。 通往诸峰绝顶的香山路,振起衣袖,须乘着两腋之风。

注释:

  • 野寺:指位于郊外的寺庙。
  • 讲经台:僧人讲经的地方。
  • 生公:指僧人,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尊敬的僧侣。
  • 簪组:指官职,簪和组都是古代官员的服饰。
  • 鸣弦:可能指风吹过松树等发出的声音,或是比喻自然的声音。
  • 飞锡:指僧人的锡杖,这里比喻僧人飞升的意象。
  • 振袂:挥动衣袖,表示行动或决心。
  • 两腋风:比喻快速或轻盈的行动。

诗词背景: 李东阳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访问西山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深林中的野寺和讲经台下的僧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宗教生活的向往。诗中“心于簪组元无累”一句,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官职的无牵挂,而“兴到山林便不同”则进一步强调了山林生活带给他的不同感受。后两句通过对自然声音和僧人飞升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神秘和超脱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宗教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向往。

诗词解析:

  • 首句“野寺林深一径通”,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场景,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第二句“讲经台下见生公”,引入了僧人这一形象,增加了宗教色彩。
  • 第三句“心于簪组元无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官职的超脱态度。
  • 第四句“兴到山林便不同”,强调了山林生活带给作者的不同感受。
  • 第五句“坐爱鸣弦清石上”,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第六句“仰看飞锡堕云中”,使用了比喻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
  • 最后两句“诸峰绝顶香山路,振袂须乘两腋风”,表达了作者对高远目标的追求和决心。

意象分析:

  • 野寺、林深、一径通:描绘了一个幽静的自然环境。
  • 讲经台、生公:引入了宗教元素,增加了诗歌的深度。
  • 鸣弦、清石: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飞锡、堕云:使用了比喻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
  • 诸峰绝顶、香山路、振袂、两腋风:表达了作者对高远目标的追求和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心于簪组元无累”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超脱态度? A. 官职 B. 财富 C. 名声 D. 家庭
  2. 诗中“兴到山林便不同”一句强调了什么带给作者的不同感受? A. 城市生活 B. 山林生活 C. 宗教生活 D. 家庭生活
  3. 诗中“仰看飞锡堕云中”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表达了作者对高远目标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李东阳的《西山十首 其六》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山林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李东阳的诗则更加注重宗教和超脱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明诗别裁集》
  • 《李东阳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仲良春晚即事 十六月夜再同子文、巨济、李叔粲南溪步月 过沙头三首 和济翁见寄之韵二首 水中山花影 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 荷池小立 泉声 晚兴 送别吴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匕字旁的字 遗火 用字旁的字 方字旁的字 精究 偕生之疾 龠字旁的字 包含鸷的词语有哪些 争长论短 力字旁的字 包含罅的词语有哪些 小襦 西颦东效 洁行 摩顶放踵 跳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一纸糊涂帐 顽梗不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