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5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55:41
小知小见弄精魂,正似醯鸡居覆盆。
茫茫大道绝南北,六通四辟初无门。
不离当处遍高深,谁谓如天莫可登。
世人聋瞶唤弗应,执热为火寒为冰。
雷霆蟋蟀一窍均,观音不在耳边闻。
这首诗表达了对人们局限视野的批判和对大道真理的追求。作者认为,狭隘的见识就像是小鸡在倒扣的盆子里,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大道无边,南北方向都无法界定,进入真理的门径似乎也并不存在。真正的智慧与深邃就在身边,为什么要认为如同天一样遥不可及呢?世人对真理的呼唤却无能为力,误把热与寒混淆。无论是雷鸣还是蝉鸣,皆在一个窍门之内,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耳边的听闻。
郭印,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擅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诗作出于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与对世俗的执迷形成鲜明对比。
此诗以简练的语言探讨了人们在追求智慧与真理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开篇用“醯鸡居覆盆”形象地比喻了那些目光短浅、局限于小圈子的人。接着,诗人提出大道的宽广与无门,反映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叹息。诗中“世人聋瞶唤弗应”一语,更是对当下人们对真理的无视与误解的深刻批判。最后一句“观音不在耳边闻”则暗示智慧的真正所在并非外界的声音,而是内心的觉悟与体悟,强调了内心修行的重要性。整首诗形成了一个从小见大、从局限到广阔的思想转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理思考与人性关怀。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反思人们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强调真正的智慧在于内心的觉悟,而非外在的追求与聆听。
诗中“小知小见”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广阔的见识
B. 局限的视野
C. 深刻的智慧
D. 平凡的生活
“醯鸡居覆盆”用来比喻什么?
A. 自由的灵魂
B. 受限的状态
C. 追求的目标
D. 自我提升
“世人聋瞶唤弗应”意思是?
A. 人们对真理的呼喊无人回应
B. 每个人都能听到真理的声音
C. 真理总是被忽视
D. 只有少数人能理解真理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者都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郭印更关注内心的觉悟,而王维则强调自然景象的美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