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8:4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8:40:46
浪淘沙令
作者: 姚燧 〔元代〕
春燕玉钗腾。又试初灯。天公节序巧相仍。
纤手青丝盘出看,宝焰层层。
鞭绝土牛绳。已送严凝。
牙旗铁马乡春冰。六十九年余治学,老病宵兴。
春天的燕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像是轻盈的玉钗在飞腾。又一次点亮了初春的灯火。天公安排的节令如此巧妙,仿佛在继续延续着过去的美好。
纤细的手指将青丝盘成发髻,灯光下宝焰闪烁层叠。
鞭子抽打着土牛的绳索,已经送走了严寒的凝重。
旗帜在马背上飘扬,乡间的春天如同冰封的世界。六十九年辛勤治学,老态渐显,但夜晚的灵感依然充沛。
姚燧(约1270年-1340年),元代诗人,字子昱,号止庵,浙江人。他为人清白,崇尚学问,长于抒情诗,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观察。
《浪淘沙令》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作者在诗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学术的执着,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浪淘沙令》是一首融春天景色与个人情感于一体的诗作。整首诗采用了明快的节奏,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开头部分以生动的春燕形象引入,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燕子与玉钗的比喻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接着,诗人通过“初灯”的试点,表现了新春的希望与光明。
接下来的几句,作者运用细腻的手法描写女子的发髻,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象中,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而“鞭绝土牛绳”则象征着对旧生活的告别,迎接新生的勇气。
在结尾部分,作者以“六十九年余治学”自言,表达了对岁月的感慨和不屈的精神。尽管老病缠身,但夜晚的思考与灵感依然如故,显示出他对学问的执着与热情。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在生活与学术上的坚持,让人深感共鸣。
整首诗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不屈的精神,体现了在岁月流逝中坚持追求学问与思考的决心。
诗中“春燕”比作什么?
诗人通过何种手法表达对春天的热爱?
“六十九年余治学”反映了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