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5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51:36
原文展示:
勾吴水为国,桑田水相争。
水大连陂湖,水小吞泖泾。
高庐或凡垫,下土孰容耕?
吴荫罹患久,都水置司平。
治水亦多术,害利始兴。
侃侃赵公子,为吏有能声。
弃流截高岸,芜塞开通塍。
都府资治画,课最上农乡。
迁官到州县,穑事语田更。
推此泽物志,圣化相流行。
白话文翻译:
勾吴的水流关系到国家,桑田的水流则相互争斗。
水流大者汇聚成湖,水流小者被淹没于小河。
高庐或许是平坦的土丘,谁能在这土地上耕作?
吴地长期遭受水灾,都水的管理者应当安平。
治水的方法有很多,刚开始时的利害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侃侃而谈的赵公子,作为官吏有着卓越的声誉。
他放弃了原有的水流,截断高岸,开通了堵塞的沟渠。
都府的治理方案,注重对农田的管理。
他调任到州县后,讨论农事时更加深入。
推行这样的泽物志向,圣明的治理流传开来。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元代著名诗人,字景行,号云间子,世称“杨云间”。他擅长诗文,作品多以山水、田园、咏物见长。其诗风清新流畅,常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水灾频发之时,诗人在此背景下写作,旨在表达对治理水利、改善民生的渴望与期待。赵季文作为一名水书吏,负责水利事业,诗中对他的赞美同时也是对社会治理的呼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自然景观出发,融入了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水利管理的深刻理解与关注。首联以“勾吴水”为引子,展现了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紧接着描绘了水流的斗争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诗中通过对比大水与小水的不同,深化了治理水利的必要性。
中间部分更是以赵公子的形象为核心,展现了一个有能力的官吏形象,反映出诗人对人才的崇尚与期待。后两联则强调了治理水利的策略与成效,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抒情中透出理性思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深刻探讨了水利治理与民生福祉的密切关系,表达了对有能力官吏的赞美与对良好治理的期待,体现了关心国家命运与人民生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赵公子”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A. 农业
B. 水利
C. 教育
D. 贸易
诗中提到的“水大连陂湖,水小吞泖泾”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水的美丽
B. 水的力量与影响
C. 水的污染
D. 水的宁静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治理水利与民生
C. 个人情感
D. 战争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