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5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59:18
《谒金门》
作者:杨芳灿 〔清代〕
愁脉脉。抱影独眠荒驿。
阶下寒蛩啼不歇。秋声高一尺。
凉浸罗衾疑湿。露气隔帘吹入。
单枕中宵频转侧。梦云无处觅。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夜思念之情的孤独感。诗人夜晚独自一人,心中愁苦,无法入眠。身处荒凉的驿站,孤影相伴,耳边传来寒蝉的鸣叫,似乎在诉说着秋天的凄凉。夜风透过窗帘,带着露水的凉意,令人倍感寒气。诗人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梦中的云彩也无处寻觅,心中满是失落和无奈。
此诗虽无直接引用典故,但“秋声”、“寒蛩”均为与秋天相关的意象,古人常用秋天的景象表达思乡、离愁等情感。诗中提到的夜晚孤寂的情景与古代文人对秋夜的常见描绘相呼应。
杨芳灿,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清丽婉约见长,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其诗歌常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经历。
《谒金门》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之际。诗人可能因身处异地,内心愁苦,想借秋夜的背景,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谒金门》通过对秋夜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诗的开头“愁脉脉”便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愁绪缠绕,无处宣泄。接着描绘了作者在荒凉驿站的孤独情境,夜间的寒蝉鸣叫打破了夜的宁静,似乎在诉说着作者心中的哀愁。通过“秋声高一尺”,“凉浸罗衾疑湿”的描写,诗人将秋天的寒冷与孤独感传达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以细腻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愁苦的空间,露水的清凉以及寒夜的孤寂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显得无比渺小,梦境也无法平息内心的焦虑与忧伤。最后一句“梦云无处觅”更是将孤独感推向了高潮,似乎连梦境的慰藉都无从寻觅,令人感到深切的惆怅。
整首诗反映了人在秋夜中的孤独与思念,展现了诗人对故乡与往昔的怀念,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真挚,传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探索。
选择题:诗中的“寒蛩”指的是什么?
A. 蛙
B. 蝉
C. 鸟
D. 虫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凉浸罗衾疑湿”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的和。
判断题: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环境来表达内心的愁苦。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