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4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46:13
原文展示:
满江红 邓剡 〔宋代〕
王母仙桃,亲曾醉九重春色。谁信道鹿衔花去,浪翻鳌阙。眉锁娇娥山宛转,髻梳堕马云欹侧。恨风沙吹透汉宫衣,余香歇。霓裳散,庭花灭。昭阳燕,应难说。想春深铜雀,梦残啼血。空有琵琶传出塞,更无环佩鸣归月。又争知有客夜悲歌,壶敲缺。
白话文翻译:
王母娘娘的仙桃,曾经醉心于九重天的春色。谁能相信鹿儿衔着花儿离去,波浪翻腾着巨鳌的宫阙。娇美的女子眉头紧锁,山峦般婉转,发髻如堕马般倾斜。恨那风沙吹透了汉宫的衣裳,余香已歇。霓裳羽衣散落,庭院中的花儿凋谢。昭阳殿的燕子,应该难以诉说。想象春深时节的铜雀台,梦醒时啼血。空有琵琶声传出边塞,更无环佩在月光下归来。又怎知有客人在夜晚悲歌,酒壶敲得残缺。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剡,字光荐,号中斋,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婉约,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这首《满江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和对边疆战乱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宋代战乱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仙境和宫廷的衰败,表达了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乱和离别的痛苦。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以仙境和宫廷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和对边疆战乱的忧虑。诗中“王母仙桃”和“九重春色”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仙境,而“鹿衔花去”和“浪翻鳌阙”则暗示了美好事物的不可持久。诗人通过对女子眉头紧锁和发髻倾斜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愁的情感。后文中的“霓裳散”和“庭花灭”以及“琵琶传出塞”和“环佩鸣归月”的对比,更是加深了对美好事物消逝和边疆战乱的忧虑。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婉约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仙境和宫廷的衰败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和对边疆战乱的忧虑。诗人通过对女子眉头紧锁和发髻倾斜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愁的情感。后文中的“霓裳散”和“庭花灭”以及“琵琶传出塞”和“环佩鸣归月”的对比,更是加深了对美好事物消逝和边疆战乱的忧虑。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婉约诗。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王母仙桃”象征什么? A. 长寿和仙境 B. 宫廷的衰败 C. 边疆的哀愁 D. 归乡的愿望
“鹿衔花去”在诗中暗示了什么? A. 美好事物的不可持久 B. 宫廷的衰败 C. 边疆的哀愁 D. 归乡的愿望
“霓裳散,庭花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 B. 对边疆战乱的忧虑 C. 对归乡的愿望 D. 对饮酒过量的悲歌
“琵琶传出塞”和“环佩鸣归月”的对比,加深了什么情感? A. 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 B. 对边疆战乱的忧虑 C. 对归乡的愿望 D. 对饮酒过量的悲歌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