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东华门偶述

《东华门偶述》

时间: 2025-04-25 05:54:47

诗句

银瓮烂生光,盘龙绣袱香。

但知从内出,不省赐何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5:54:47

原文展示:

银瓮烂生光,盘龙绣袱香。但知从内出,不省赐何王。

白话文翻译:

银制的酒坛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盘龙图案的绣袱散发着芬芳的香气。只知道这些美好的事物是从里面流出的,却不知道这些恩赐是给予了哪位王者。

注释:

字词注释:

  • 银瓮:指用银制成的酒坛。
  • 烂生光:光彩夺目,光芒四射。
  • 盘龙:龙的形状,形象复杂,常见于古代装饰。
  • 绣袱:绣制的包袱,常用于盛放物品。
  • 赐:恩赐,给予。
  • 王:指君主或王者。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银瓮”和“盘龙”都是古代奢华物品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富贵。诗人通过此类意象,表达对物质享受的思考,同时引发对权力和恩赐的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梦阳,明代诗人,以其诗歌的豪放与清新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常有隐喻和哲理深意。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奢华生活成为一部分人追求的目标。诗人通过对美物的描写,反映了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

诗歌鉴赏:

《东华门偶述》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华丽的物品,展现了诗人对奢华生活的感慨与思索。诗的开头“银瓮烂生光”通过色彩与光影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氛围,接着“盘龙绣袱香”进一步强化了视觉与嗅觉的享受,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繁华。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却突然转向,问“但知从内出,不省赐何王”,这不仅是对华丽物品来源的疑问,更深层的则是对权力与恩赐的思考。诗人似乎在质疑,这些美好的事物究竟是哪个王者的恩赐?这样的反思让整首诗多了一份哲理的深度,显现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敏锐洞察与思考,表现出对物质享受的无奈与对权力游戏的反思,达到了一种情感的升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银瓮烂生光”:描绘了银色酒坛的光辉,表现了奢华。
  • “盘龙绣袱香”:形象化地展示了装饰华丽、散发香气的绣袱,增强了视觉和嗅觉的参与感。
  • “但知从内出”:表达出对美好事物来源的疑惑,暗示了内心的探寻。
  • “不省赐何王”:直指权力与恩赐的关系,表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奢华物品比作光辉与芬芳,增强感官感受。
  • 对仗:诗中“银瓮”与“盘龙”形成对比,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奢华物品的描绘,表达了对物质享受的思考与对权力游戏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与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银瓮:象征财富与奢华。
  • 盘龙:象征权力与尊贵。
  • 香气:象征生活的享受与美好。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富贵,也引发了对权力与物质享受的思考,代表了古代文人对权力、财富的复杂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银瓮”主要象征什么? A. 贫穷
    B. 财富与奢华
    C. 普通生活

  2. “盘龙绣袱香”中“绣袱”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食物
    B. 一种装饰品
    C. 一种器具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B. 对权力与恩赐的反思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李梦阳的《东华门偶述》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展示了对美好事物的描绘,但李梦阳更关注物质与权力的关系,而王之涣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两者不同的主题与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李梦阳研究论文集
  • 《明代诗人李梦阳的生平与作品》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行路难 其四十七 行路难 其一 行路难 其十五 行路难 其三十七 行路难拟鲍明远八首 其二 行路难 行路难 行路难拟鲍明远八首 其七 行路难 其八 行路难 其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堆积成山 包含辚的词语有哪些 方字旁的字 枢近 遁世长往 掀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异制 包含大的成语 甄赏 屮字旁的字 出门子 步月登云 角战 齊字旁的字 双人旁的字 乙字旁的字 过庭之训 怀乡之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