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7:06
为张(亻贵)赠阎使臣
作者: 王昌龄 〔唐代〕
哀哀献玉人,楚国同悲辛。
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
赖承琢磨惠,复使光辉新。
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被赠送的使臣的哀伤。楚国的人民都在共同感受这份悲痛。尽管泪水已流尽,甚至化为鲜血,但如何能辨别其真实性呢?幸好得到精心雕琢的恩惠,使得光辉得以再现。然而,仍然担心谗言的伤害,最终只能像尘埃一样被抛弃。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白,号孟郊,唐代著名诗人。他以边塞诗闻名,擅长抒发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感慨。其作品常表现出对国家、对友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
这首诗作于王昌龄的盛年时期,正值唐代政治动荡与边疆战争频繁之际。诗中提到的“阎使臣”,可能与当时的外交事务有关,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朋友的关心。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王昌龄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开篇以“哀哀献玉人”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暗示高贵之人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悲剧。接着“楚国同悲辛”进一步拓展了悲伤的范围,显示出这一悲剧不仅影响个人,也波及整个国家。
“泣尽继以血”则是情感的高潮,泪水化作鲜血,寓意着深切的痛苦和牺牲。此处的情感渲染极具冲击力,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悲痛。
随后,诗人以“赖承琢磨惠”展现出一种希望,虽然面临谗言、流言的困扰,但仍然可以通过努力与智慧来实现自我价值与光辉。这种从悲痛中寻找希望的情感表达,体现了诗人的坚韧与乐观。
最后一句“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则是对谣言的蔑视,强调了面对恶言时的淡然态度。这种对谗言的无畏反映了王昌龄的高洁品格,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哲理的深度。
整首诗以“悲痛”与“希望”为主线,展现了在困境中仍然寻求光明与美好的信念。通过对友情与国家的担忧,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昌龄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的“献玉人”指的是什么?
A. 高贵之人
B. 平民百姓
C. 战士
D. 商人
全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欢乐
B. 悲痛与希望
C. 愤怒
D. 迷茫
王昌龄的《为张(亻贵)赠阎使臣》与杜甫的《登高》都有深厚的历史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王昌龄通过个人情感来反映国家的悲痛,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一种对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两者都在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唐代诗人对时代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