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题西岩寺三绝

《题西岩寺三绝》

时间: 2025-04-30 13:49:36

诗句

几领笙歌来赏胜,为怜山水每忘归。

洞中时与林僧语,不信红尘有是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49:36

原文展示:

题西岩寺三绝
几领笙歌来赏胜,为怜山水每忘归。
洞中时与林僧语,不信红尘有是非。

白话文翻译:

几次带着笙歌来这里欣赏美景,是因为爱惜这山水而总是忘记要回去。
在洞中有时与林中的僧人交谈,不相信红尘中有是非。

注释:

  • 几领:几次,表明频繁的意思。
  • 笙歌:笙是一种乐器,笙歌指的是音乐和歌唱。
  • 赏胜:欣赏美景。
  • :怜惜,喜爱。
  • 山水:自然风光,山与水。
  • 忘归:忘记回家,沉醉于此地。
  • 洞中:在洞穴中,指寺庙所在的环境。
  • 林僧:指树林中的僧人,可能是隐居的修行者。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人事。
  • 是非:指对错、纷争。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红尘”一词常用来形容世俗生活的纷繁复杂,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淡漠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裴大亮,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多见于史籍,但他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往往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繁华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

创作于西岩寺,诗人徜徉于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内心的宁静,借此表达自己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题西岩寺三绝》是一首表现诗人对自然美景与隐逸生活向往的诗。开头几句以“几领笙歌来赏胜”引入,显示出诗人多次光临此地,沉醉于大自然的美好,乐于享受这一切。诗中提到的“为怜山水每忘归”更是深刻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几乎让人忘记了归去的时间。这种情感在诗中反复回荡,表明了诗人渴望远离尘世纷争,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接下来的两句“洞中时与林僧语,不信红尘有是非”则展现出诗人与隐士的交流与思索,暗示出一种超脱的哲学思考。诗人不信世俗的对错,而是向往内心的宁静与真实。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世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淡泊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几领笙歌来赏胜”:诗人多次带着乐器和歌声来到这美丽的地方。
    2. “为怜山水每忘归”:因为喜欢这里的山水而不愿意回家。
    3. “洞中时与林僧语”:在洞中,诗人偶尔与林中的僧人交谈。
    4. “不信红尘有是非”:不相信世俗生活中的纷争与对错。
  •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形成对仗,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山水、笙歌、林僧等意象,营造出自然清幽的氛围。
  • 主题思想: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无奈与淡漠。

意象分析:

  • 笙歌:象征着欢愉与美好,代表着诗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 山水: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悠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洞中:暗示隐逸与清净,诗人希望与世俗隔绝。
  • 红尘:象征世俗的纷扰,诗人对此持有否定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多次来西岩寺是为了: A. 欣赏美景
    B. 结识朋友
    C. 学习佛法

  2. “不信红尘有是非”中的“红尘”指的是: A. 自然景色
    B. 世俗纷扰
    C. 内心宁静

  3. 本诗的主题是: A. 对友情的赞美
    B. 对自然的热爱与超脱
    C. 对历史的回忆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对比《题西岩寺三绝》与王维的《鹿柴》: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裴大亮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与淡漠。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寒食清明十首 其八 赠唐谷 怀晦岩 水龙吟·儿童不识樗翁 丁卯元日十首 池上对月五首 竹湖李内翰哀诗二首 其二 西斋 杂题十首 木兰花慢(已未生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三精 文字旁的字 刀字旁的字 不变之法 鼓甲 宝叶 鼓字旁的字 山长水阔 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星移斗转 亡羊得牛 秀大 戚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臧去 包含袤的词语有哪些 齊字旁的字 包含录的成语 两点水的字 神龙失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