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40: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40:15
万古春之主,群山孰可曹。
都因敦厚大,不是险㠊高。
顶衬天地愁,根盘野牢。
坎离分背面,明月转周遭。
仙馆鸾朝舞,神亭鬼夜号。
云来诸夏雨,风去百川涛。
东渭藏阴重,西秦抱势豪。
龙蛇藏隙穴,草木立毫毛。
陕谷三升土,黄河五尺壕。
暂登临日观,直下钓灵鳌。
这首诗描述了泰山的威严与壮丽,称其为万古春天的主宰,群山中谁能与之相比。泰山因其厚重而非险峻而著称。山顶承载着天地的忧愁,根基扎根于广阔的原野。坎离是阴阳的象征,明月在周围不断变化。仙人的宫殿中,鸾鸟在晨间舞蹈,神秘的亭台在夜里呼号。云层来临时,带来夏季的雨水,风吹去时,百川涛声四起。东边的渭水藏着阴影,西边的秦岭则显示出豪放的气势。龙与蛇潜藏在山间的缝隙中,草木生长如毫毛。陕谷的土壤丰腴,黄河的河床宽广。暂时登上山顶,直下去钓灵动的鳌鱼。
刘大方,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哲理思考,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本诗创作于作者游历泰山时,旨在表达对泰山的赞美与崇敬。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历史悠久,象征着国家的稳定与安宁,诗人通过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其内心的感慨。
刘大方的《咏泰山》是一首极具表现力的山水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修辞手法,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篇以“万古春之主”点明了泰山在自然景观中的独特地位,强调了它的永恒与不变。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敦厚大”和“不是险㠊高”来突出泰山的厚重和稳固,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坚定的力量。
诗中通过“顶衬天地愁,根盘野牢”描绘了泰山深沉的情感,似乎在承载着天地之间的忧愁。这种情感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接着,诗人运用“坎离分背面,明月转周遭”的意象,将阴阳与自然变化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个动态的宇宙观。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仙境与神秘的活动,暗示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向往。“云来诸夏雨,风去百川涛”则将自然元素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出自然力量的伟大与不可抗拒。
整首诗在气势上层层推进,情感上由自然景观引发哲理思考,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诗人不仅仅是在描写泰山的外在美,更是在探索其内在的精神价值。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泰山的赞美,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泰山被称为“万古春之主”,主要是因为其:
A. 高大险峻
B. 厚重稳固
C. 风景优美
D. 历史悠久
诗中提到的“仙馆鸾朝舞”主要表现了:
A. 自然景色
B. 人的活动
C. 神秘的气氛
D. 泰山的高度
“云来诸夏雨”意在表达:
A. 云彩的变化
B. 自然的力量
C. 人的希望
D. 诗人的情感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刘大方的《咏泰山》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深刻思考,而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绘。王之涣的诗歌则更侧重于表现壮丽的景色与个人的豪情,两者在表达情感上各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