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2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29:56
悼子
作者:梅尧臣
舟行次符离,我子死阿十。
临之但惊迷,至伤反无泣。
款定始怀念,内若汤火集。
前时丧尔母,追恨尚无及。
迩来朝哭妻,泪落襟袖湿。
又复夜哭子,痛并肝肠入。
吾将仰问天,此理岂所执。
我惟两男子,夺一何太急。
春鸟独蔓延,哺巢首戢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舟行途中思念已故之子,心中充满惊惧与迷茫的情感。对于儿子的离世,作者感到深深的伤痛,甚至无法流泪。经过一段时间,他开始怀念儿子,内心如同火汤般炙热。回想起前不久失去妻子的痛苦,心中的遗憾至今仍未消散。最近又因妻子的离世而痛哭,泪水浸湿了衣襟。夜里又因子之死而痛哭,痛苦深入骨髓,心如刀绞。作者感叹上天难道不公,为什么命运如此无情,夺走了他唯一的两个儿子。春天的鸟儿在巢中欢快地筑巢,而自己却只能在悲痛中徘徊。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白华,宋代诗人,擅长五言古诗。他的诗风多表现个人情感、社会现实及人生哲理,作品严谨而富有情感。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失去两个亲人的悲痛之中,表达了他对儿子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与无奈,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
《悼子》是一首充满感情的哀悼诗,梅尧臣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出失去亲人的痛苦。诗中开头的舟行意象,仿佛在传达作者身处的孤独,舟行于水,身外的世界宁静,但内心却波涛汹涌。接着,梅尧臣以“临之但惊迷”的笔触,展示了面对死去亲人的震惊与无助,流泪的能力被悲痛压抑,内心的伤痛如火焰般炙热,令人感同身受。
诗中提到的“前时丧尔母”,将失去妻子的痛苦与失去儿子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形成层层叠叠的情感冲击。梅尧臣在此不仅仅是在哀悼,更是在探讨生死的哲理,质疑上天为何如此无情。这种对命运的反思,使得整首诗超越了个人的悲痛,升华至对人生命题的思考。
最后,春鸟筑巢的意象与诗人内心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生命的轮回与无情,令人感受到生与死之间的无奈与无常。整首诗在情感的真实表达与深刻思考中,展现了梅尧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失去亲人的哀悼,深刻探讨了生死无常的哲理。诗人在悲痛中思考命运的无情,让读者不仅感受到悲伤,更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人梅尧臣生活在什么朝代?
诗中提到的“汤火集”是用来形容什么?
诗中最后一句提到的“春鸟”象征什么?
《悼子》与《静夜思》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悼子》更侧重于对逝去亲人的哀痛,而《静夜思》则是对故乡的思念,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