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45: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5:51
梅花引·耨银云
作者:余观复 〔宋代〕
耨银云,锄璧月,栽得寒花寄愁绝。阳和一点来天要,春满江南谁漏泄。
珊瑚作树玉为肤,沉水熏香檀吐屑。野桥横,寒涧洁,斜梢舞破屋角烟,老树压残墙角雪。
风流不肯王谢俦,孤高尚笑夷齐劣。萧然与俗最无缘,此语难明向谁说。
绝爱西湖君,暗香浮动月黄昏。亦爱东坡老,竹外一枝斜更好。
二仙去矣花寂寥,着语压花花不倒。谁能淡笔传其真,谁能楚语招其魂。
参横月落兴未了,三叫花神闻不闻。花影摇摇情默默,冷透吟脾醒醉魄。
问渠桃李岂知春,西抹东涂受春役。自然香,无色色。
谯楼角动霜初飞,萧寺钟鸣天欲白。披衣绕遍树头行,判断人间风月国。
在银云中耕耘,在璧月下锄草,栽种下寒梅,寄托了我的愁苦。阳光和煦的春天即将来到,江南春色满眼,谁又能泄露这秘密呢?
珊瑚树的枝干,玉石般的肌肤,沉香的气息从水中飘出。野桥横卧,寒流如洗,斜枝舞动,打破了屋角的烟雾,老树压着墙角的残雪。
风流不愿与王谢家族为伍,孤高的我只笑夷齐的劣势。清冷与世俗最无缘,这话难以向谁说。
我深深喜爱西湖的朋友,黄昏时暗香浮动。我也喜爱东坡先生,竹外斜生的一枝更显迷人。
二仙已去,花朵寂寥,低语压着鲜花,花依旧挺立。谁能用淡薄的笔墨传达其真实,谁能用楚辞唤起它的灵魂?
月落星辰,兴致未了,三声呼喊花神可否听闻。花影摇曳,情感默默,冷透了吟唱的脾胃,唤醒醉人的灵魂。
问那些桃李怎知春天,东抹西涂皆受春的支配。自然的香气,无色无味。
谯楼的角落传来霜降的声响,萧寺的钟声在天际欲白。披衣绕行树间,判断这一人间风月的国度。
作者介绍:余观复是宋代的一个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尤其以描写梅花和自然景色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寄情的风潮,余观复通过梅花象征坚韧与孤高的品格,表达了自己对高洁情操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淡漠。
《梅花引·耨银云》是一首兼具抒情与描绘的词作。全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层次分明,展示了诗人对梅花的独特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从“耨银云,锄璧月”开篇,便以耕耘与锄草的意象引入,象征着对生活的用心与热爱。梅花作为寒冬中的一抹亮色,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韧,象征着追求高尚品质的斗志。
整首词作在意象的变化中,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思考。从“阳和一点来天要”到“春满江南谁漏泄”,展现了春天的来临与自然的复苏。而“风流不肯王谢俦,孤高尚笑夷齐劣”一句,则表现了诗人对浮华世俗的不屑与对自我高洁的坚持。
在语气上,诗人似乎在探讨一种孤独的美学,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沉思。最后几句通过对自然香气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无色无味却又真实的感受,令人沉浸于自然的怀抱中。整首词作以梅花为线索,贯穿始终,最终回归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哲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孤独的思考以及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高情操。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耨银云”意指什么?
“阳和一点来天要”中的“阳和”代表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