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山中秋夜感兴 其十九

《山中秋夜感兴 其十九》

时间: 2025-05-10 10:39:18

诗句

常于感应验中和,动处过时静亦过。

若是深居资讲说,岂知禅定有头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39:18

原文展示

常于感应验中和,动处过时静亦过。
若是深居资讲说,岂知禅定有头陀。

白话文翻译

常常在感应中体会到和谐的状态,无论是活跃的时刻还是安静的时刻,都能超越时间。如果深居简出的人只懂得讲论道理,那么怎能知道禅定的真正境界呢?

注释

  • 感应:指感知与反应,尤其是与自然或内心的和谐状态。
  • 动处过时静亦过:无论是活动时或静止时,时光都能超越。
  • 深居:深居简出,形容人隐居不出。
  • 资讲说:仅依靠理论和言辞来理解。
  • 禅定:一种修行状态,强调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 头陀:指修行的高深境界,常与禅宗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渐逵是明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以自然和哲理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和抒发内心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秋夜,作者身处山中,观察周围的环境,感悟到人生的哲理与禅宗的深邃,抒发了他对内心修行的思考。

诗歌鉴赏

《山中秋夜感兴 其十九》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表达了诗人在山中秋夜所感受到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感应”与“中和”的对比,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内心的和谐状态。诗的前两句强调了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在不同的状态下,我们都能体会到超越时间的永恒。这种观念反映了道家与禅宗的思想,强调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与天地的和谐。

后两句则提出了对隐居者的质疑,指出如果一个人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不去体验与实践,那么他便无法真正理解禅定的深意。这种对比不仅让人反思个人的修行方式,也引发对生活态度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深意,既有自然的描绘,又有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视角。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常于感应验中和”:常常在感应中体验到和谐的状态。
    • “动处过时静亦过”:无论身处活动还是静止,时间都能被超越。
    • “若是深居资讲说”:如果一个人只在隐居中讲述理论。
    • “岂知禅定有头陀”:那他怎能理解禅定的真正境界?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动与静的对比,突出内心的和谐。
    • 反问:用反问的方式提高了诗的深度,激发读者思考。
  • 主题思想:强调内心的修行与实践的重要性,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感应:象征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敏锐感知。
  • 动与静:代表生活中的不同状态,反映出对时间的超越。
  • 禅定:象征精神的高度与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感应”主要指什么? A. 对外界的反应
    B. 对内心的感悟
    C. 对时间的理解
    D. 对自然的描绘

  2. 作者对“深居者”的看法是?
    A. 深居者更懂得禅定
    B. 深居者只懂理论,难以理解禅定
    C. 深居者应当多讲道理
    D. 深居者的生活理想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秋夕》 杜甫

诗词对比: 王渐逵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在主题上都涉及到内心的思考与自然的结合,但王渐逵更侧重于哲理的探讨,而李白则表达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两首诗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咏石僧 咏石僧 菩萨蛮(游水月寺) 题韩干马 题韩干马 秋夜 鼍山春晓 阳江 怀李范老 同光炯游花山中方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疋字旁的字 书本 工字旁的字 白字旁的字 众星捧月 厚生利用 杜隙防微 燕喜 昏晦 塍蛇无足而飞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昼锦荣归 儿字旁的字 丧开头的成语 克字旁的字 逋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瞈蒙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