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0:1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19:45
寄短书歌
李群玉 〔唐代〕
骨肉萍蓬各天末,十度附书九不达。
孤台冷眼无来人,楚水秦天莽空阔。
翔雁横秋过洞庭,西风落日浪峥嵘。
三年音信凝颦外,一曲哀歌白发生。
全诗翻译:
骨肉相离,如同浮萍漂泊在天涯,十次寄出的书信有九次没有送达。孤独的高台上冷眼望去,无人来访,楚水与秦天相接,宽广而苍茫。大雁在秋天横越洞庭湖,西风伴着落日,波浪起伏,壮丽而又凄凉。三年来音信全无,心中忧愁凝结,仿佛唱着一曲悲伤的歌,鬓发已然斑白。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作品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其作品常涉及离别、思乡等主题,展现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因某种原因与亲人分离后的深切思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怀念和对亲人的关心,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交织的复杂情感。
《寄短书歌》通过对孤独、思念及无奈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的深沉情感。开篇以“骨肉萍蓬”引入,立即将读者带入一种亲情的疏离感,和漂泊无依的状态。接着,诗人以“十度附书九不达”表现出书信的失落,这不仅是对亲情的渴望,也是对现实的无奈。孤台的冷漠与楚水秦天的辽阔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在广阔天地中孤独无依的心境。
秋天的到来通过“翔雁横秋”得以体现,带来一种季节的流转感,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消逝的希望。最后一句“三年音信凝颦外”将情感推向高潮,三年的等待与思念,最终化为白发,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思念的沉重。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折射出人们在离别与孤独中所经历的无奈与哀伤。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亲人思念为主线,通过离别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人们在时间流逝中对亲情的执着与渴望,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深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十度附书九不达”意指什么?
A. 书信全部送达
B. 大多数书信未能送达
C. 书信送达的次数
D. 书信未能寄出
“孤台冷眼无来人”中“冷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热情
B. 无奈
C. 喜悦
D. 期待
诗中提到的“翔雁”象征什么?
A. 亲情
B. 孤独
C. 季节的流逝与思乡
D. 自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寄短书歌》更多地表现了对亲情的思念,而《静夜思》则侧重于对故乡的怀念。两首诗都用意象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李群玉的作品更显孤独与无奈,而李白则是对故乡的向往与思恋。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寄短书歌》,并引导他们深入古诗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