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题日出雨脚图二首

《题日出雨脚图二首》

时间: 2025-05-06 19:08:15

诗句

隐隐遥分树色,萧萧似听风声。

何处江倾海堕,隔山雾白烟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08:15

原文展示:

隐隐遥分树色,萧萧似听风声。
何处江倾海堕,隔山雾白烟明。

白话文翻译:

隐约间,远处的树影似乎分开了,微风中传来萧萧的声音。
不知道在何处,江水倾泻入海,朦胧的山间雾气中,白烟袅袅升起,显得格外明亮。

注释:

  • 隐隐:模糊不清的样子。
  • 遥分:远远地分开。
  • 树色:树的颜色或树影。
  • 萧萧:形容风声或细微的声音。
  • 江倾海堕:江水倾泻入海。
  • 隔山:山的另一边。
  • 雾白烟明:雾气和烟雾交融,显得清晰明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元吉,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常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雨后日出的景象中创作而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细腻的观察。

诗歌鉴赏:

《题日出雨脚图二首》通过描绘雨后日出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受。诗的开头“隐隐遥分树色”,用“隐隐”二字渲染出一种朦胧的氛围,仿佛在描绘雨后清晨,远处树影交错,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萧萧似听风声”则通过听觉的描写,增强了画面的动态。诗人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风拂过树叶的细微声音。

而后半部分“何处江倾海堕”,则将视线转向远方的江水与大海,展现出一种广阔的景象,仿佛在思考自然的无穷尽。最后一句“隔山雾白烟明”通过对比,描绘出雾气与阳光交织的美丽场景,给人一种清新而明亮的感觉。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自然的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隐隐遥分树色:描绘远方的树影似乎在朦胧的光线中分开,给人一种轻柔而隐秘的感觉。
  2. 萧萧似听风声:仿佛能听到微风拂过的声音,增加了诗的动感与韵律。
  3. 何处江倾海堕:引发对远方的思考,江水流向大海,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融合。
  4. 隔山雾白烟明:雾气在山间升起,明亮的烟雾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隐隐”与“明亮”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将风声与自然景物结合,使景物富有生命。
  • 意象:树色、江水、雾气等意象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后日出的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一种宁静与美好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树色:象征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 江水:代表流动与变化,象征时间的推移。
  • 雾与烟:象征着朦胧的未来与希望的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萧萧似听风声”是指什么?

    • A. 风声细微
    • B. 雨声
    • C. 人声
  2. “何处江倾海堕”中的“倾”字意为?

    • A. 倾斜
    • B. 倾诉
    • C. 倾倒
  3. 诗人通过哪种手法增强了诗的动感?

    • A. 对比
    • B. 拟人
    • C. 排比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韩元吉《题日出雨脚图》与王维《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注重动态的风声与光影,后者则更侧重于静谧的山水意境。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韩元吉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减字木兰花·歌檀敛袂 蝶恋花·尝爱西湖春色早 少年游 梦中作 玉楼春 劳停驿 五代史宦官传序 定风波 浪淘沙·五岭麦秋残 送杨寘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缠绵悱恻 头场 死脑瓜骨 耂字旁的字 魚字旁的字 竖子成名 姓甚名谁 长年 鹵字旁的字 三三五五 麻字旁的字 鼻字旁的字 嵬然 受材 佯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匝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一大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