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21: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21:14
篝灯时见语惊人,更觉挥毫捷有神。
学问比来多可喜,文章非特巧争新。
蕉中得鹿初疑梦,牖下窥龙稍眩真。
邂逅两贤时所服,坐令孤朽得相因。
在篝火灯下偶尔听到惊人的话语,使我愈加感到挥笔写作的灵感如神助。
最近学识的增长让我倍感欣喜,文章的写作不仅仅是技巧与新颖的争斗。
在蕉叶中得鹿的情景让我一度怀疑这是梦境,而在窗下窥见龙的身影则让我微微眩晕。
与两位贤人偶然相遇,我坐着让孤独的我得以与他们相交。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倡导“变法”的领军人物。他以诗词、散文、赋等多种形式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该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结合他对学问与文章的反思,表达了在孤独的创作环境中,仍能感受到学习与交流的乐趣。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学习、创作的热爱与思考。在夜晚的篝灯下,诗人通过听到的惊人言论,感受到写作的灵感与激情。诗中提到的“学问比来多可喜”,显示出他对学问增长的满足与欣喜,而“文章非特巧争新”则反映了他对文章创作的深刻理解,认为文章的价值不单在于技巧与新颖,而在于思想与情感的丰富。
“蕉中得鹿初疑梦,牖下窥龙稍眩真”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前者暗示了美好事物的幻影,后者则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触动,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向往。结尾的“邂逅两贤时所服”,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的重要性。
整首诗在意境上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对创作的追求,以及在孤独中与贤人相遇的喜悦,富有哲理性与抒情性,体现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学习与创作的热情,以及在孤独中与贤人相遇的喜悦,体现了王安石对知识的渴求与对交流的珍视。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蕉中得鹿”象征什么?
填空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和对交流的。
判断题:诗人认为文章的价值只在于技巧与新颖。(对/错)
王安石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夜泊牛津》有相似之处,均描绘了夜晚的思考与感悟。王安石侧重于对学问与创作的探索,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孤独与远方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