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9:48: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9:48:15
我性本疏懒,父母强教之。
逡巡就科选,逮此年少时。
幽忧二十年,懒性祗如兹。
偶然践黄闼,俯仰空自疑。
乞身未敢言,常愧外物持。
我本性格懒散,父母却强迫我学习。
我徘徊在科举的路上,直到如今年少时光已逝。
心中忧愁已二十年,懒惰的性情仍如往昔。
偶然走到黄闼(黄闼即黄河之滨),抬头低头总是疑惑。
恳求他人施舍我生活,我常常为外物的束缚而感到羞愧。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与兄长苏轼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擅长诗词和散文。
这首诗是在苏辙的中年时期创作的,正值他面临人生选择和内心困惑的阶段。作为士人的他,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和自我的压力,反映出他对科举和人生理想的无奈与思考。
苏辙的这首诗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无奈。开头即点明了诗人天性懒散,却因父母之命不得不参与科举的竞争,体现出传统社会对个体自由的压制与期望的矛盾。接着,诗人提到二十年的幽忧,表达了他在追求理想与现实压力之间的挣扎,二十年的时光在他看来似乎都是在无尽的懊悔与徘徊中度过。
“偶然践黄闼”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前路的迷惘。黄闼不仅是地理上的位置,更代表着人生的选择与转折。在这里,诗人既感到迷茫又感到羞愧,反映出他对自己处境的深刻思考与自责。诗的结尾“乞身未敢言,常愧外物持”,更是将内心的矛盾推向极致,表达了他对外在环境的无奈与对自我理想的渴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个人性格的懒散到对人生的反思,展现出深刻的哲理思考,既有对个体命运的沉重感,也有对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无奈和羞愧。
整首诗反映了个体在传统社会中追求理想与承受现实压力之间的矛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我懒惰的自省。
苏辙的性格如何?
A. 勤奋
B. 懒散
C. 聪明
D. 坚韧
诗中提到的“黄闼”象征什么?
A. 家庭
B. 未来选择
C. 朋友
D. 财富
诗人对外物的态度是?
A. 感激
B. 羞愧
C. 无所谓
D. 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