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4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45:20
老聃厌世入流沙,
飘荡如云不可遮。
弟子怜师将去国,
关门望气载还家。
高台尚有传经处,
画壁空留驾犊车。
一授遗书无复老,
不知何苦服胡麻。
老子厌倦了世俗生活,投身于流沙之中,
像云一样飘荡,没有什么可以遮挡。
弟子们怜惜老师即将离开国家,
关上门,静静地望着天空,心中期盼他能够早日归家。
高台上依然有传授经典的地方,
画壁上只留下了驾车的印迹。
一旦传授了遗书就再也不会老去,
却不知道为何要苦苦地服用胡麻。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臧隐,北宋著名诗人、词人,苏轼之弟,文才卓绝,仕途坎坷,善于诗文,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苏辙对道家思想的认同和对老子的向往。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老子生活态度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不满以及对清静生活的追求。
《楼观》这首诗通过描写老子厌世的情怀,反映了诗人对道家哲学的追求与向往。诗中老子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多地承载着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思考。开篇便以“老聃厌世入流沙”引出老子不屑于世俗的情感,后面则通过弟子的视角,展现了对师长的深切怀念与敬仰,形成了对比,突显出老子与弟子之间的情感纽带。
诗歌的意象丰富,多层次地展示了老子的生活状态与思想境界。流沙和云的形象,展现了老子那种飘逸、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而高台和画壁则意味着传承与教化,暗示着道家思想的延续。整体上,诗歌在情感上充满了对老子的敬仰及对道家思想的深度认同,表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哲学追求,给读者以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道家思想展开,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
诗词测试:
老子厌倦了什么样的生活?
A. 世俗生活
B. 隐居生活
C. 旅行生活
诗中弟子对老子的情感是?
A. 恨
B. 怜惜
C. 忽视
“流沙”在诗中象征了什么?
A. 安定
B. 厌倦
C. 希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二者均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但王维更强调自然之美,而苏辙则更倾向于哲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