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3:10
次韵刘贡父西掖种竹
作者:苏辙
竹迷谁定知迷否,趁取滂沱好雨初。
栽向凤池吹律处,劚従芸阁杀青余。
迎风一啸朝回早,弄月相差直宿疏。
应怪籍咸林下客,相看不饮作除书。
仲冯方作左史,必与贡父并直于此。
这竹子谁能分清是迷还是不迷呢?趁着这滂沱大雨刚刚开始。
我把它栽种在凤池旁的吹律之处,彻底抛弃了田间的杂草。
迎风一啸,早早地回到朝晨,弄月之时却又显得疏远。
想必是怪那在咸林下做客的人,相对无饮,写下了这除书。
仲冯作为左史,定能与贡父平起平坐于此地。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颍滨,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的弟弟。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悠远著称,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辙与友人刘贡父的交往之中,表达了他对竹子的情感以及对友谊的珍视。诗中通过竹子的种植,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此诗以竹为题,展现了诗人对竹子的深厚情感与哲思。开篇提到“竹迷谁定知迷否”,即表现了竹子在自然中的神秘与迷人,仿佛竹子本身就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存在。接着,诗人通过“趁取滂沱好雨初”引入时节,展现了种竹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渲染了竹子的生长与生命力。
“栽向凤池吹律处,劚従芸阁杀青余”,则描绘出竹子的栽种地点和诗人清新脱俗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迎风一啸朝回早,弄月相差直宿疏”,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与竹子为伴的悠然自得,表现了一种归隐自然、心境平和的生活理想。
最后一联“应怪籍咸林下客,相看不饮作除书”,在轻松的氛围中,透露出一种对友谊的反思与遗憾。整首诗构建了一个清新自然、淡泊宁静的意境,体现了苏辙对友人、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和对友谊的珍惜。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凤池”象征什么?
“竹迷谁定知迷否”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弄月相差直宿疏”主要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