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01: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01:37
过山家
作者:张蠙 〔唐代〕
避暑得探幽,忘言遂久留。
云深窗失曙,松合径先秋。
响谷传人语,鸣泉洗客愁。
家山不在此,至此可归休。
在这避暑的地方,我得以探寻幽静的环境,因而忘却了言语,长久停留。
窗外的云层很深,已经失去了晨曦的光辉,松树聚合的小径似乎已先入秋。
山谷的回声传来人的谈话声,泉水的鸣响洗净了我心中的忧愁。
我的家乡并不在这里,但来到这里,心灵却得到了安宁的归宿。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描绘的环境和情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唐代是一个崇尚自然、讲究隐逸的时代,诗人在此背景下创作,表现出对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与内心情感的抒发。
在《过山家》中,张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幽静的避暑环境与诗人内心的宁静。诗的开头“避暑得探幽,忘言遂久留”便将读者引入一个清新而静谧的境界,诗人因避暑而探访幽静的山中,忘却了言语的纷扰,流连忘返。接下来的描写中,通过“云深窗失曙,松合径先秋”,展现了深厚的云层与渐显的秋意,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而“响谷传人语,鸣泉洗客愁”则通过自然的声音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泉水的鸣响仿佛在洗净诗人心中的忧愁,体现了一种宁静的治愈力量。最后一句“家山不在此,至此可归休”则将诗意推向高潮,虽然诗人身处异乡,但他在此得到了心灵的归宿,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切依恋和对故乡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具有深远的哲理和情感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定。
诗词测试:
诗人因为什么而长久留在山中?
A) 享受自然
B) 追逐名利
C) 学习
诗中提到的“鸣泉”有什么象征意义?
A) 自然的声音
B) 心灵的洗礼
C) 生活的烦恼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生活的失望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