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4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48:13
竹坞深深处,檀栾绕舍青。
暑风成惨淡,寒月助清泠。
客去空尘榻,诗来拓采棂。
此君同一笑,午梦顿能醒。
在竹林深处,有檀木和栾树环绕着青翠的屋舍。
炎热的风让人感到凉意,寒冷的月光增添了清冷的气息。
客人离去后,空荡荡的榻上落满了灰尘,而诗句的到来却如同在窗棂上拓印出美妙的画面。
和这位朋友同笑共饮,午后的梦境也因此变得清醒而明亮。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诗人和教育家。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儒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其诗词风格清新、简洁,常蕴含哲理与情感。
此诗作于朱熹在竹林中隐居时,描绘了他在自然环境中所感受到的清幽与静谧,寄托了他对友人相聚的渴望与对诗歌的热爱。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竹林小屋,展现了作者在这片清幽之地的思考与情感。开篇两句中,竹林与檀栾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接下来的两句,朱熹通过对风与月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清冷与孤寂的感受,这种对比增强了环境的情感深度。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友人离去后的孤寂,以及诗歌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尽管客人已去,但诗歌的到来让他重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最后一句“此君同一笑,午梦顿能醒”则表现出对友人相聚的期待,显示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与生动的情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值得细细品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际关系,探讨了孤独与友谊的主题,表达了在清幽环境中,诗歌与友谊能够带来的精神慰藉与内心的觉醒。
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是哪个?
a) 山林
b) 竹林
c) 湖泊
答案:b) 竹林
诗中提到的“尘榻”指的是什么?
a) 有客人
b) 空荡荡
c) 热闹
答案:b) 空荡荡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
b) 期待友谊
c) 忧伤
答案:b) 期待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