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鲁港

《鲁港》

时间: 2025-05-06 19:10:02

诗句

方夸金坞筑,岂料玉床摇。

国体真三代,江流旧六朝。

鞭投能几日,丽解不崇朝。

千古燕山恨,西风卷怒潮。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10:02

原文展示

方夸金坞筑,岂料玉床摇。
国体真三代,江流旧六朝。
鞭投能几日,丽解不崇朝。
千古燕山恨,西风卷怒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开头赞美金坞的建筑,没想到却会遭到风浪的侵扰。国家的根基如同三代时期那样稳固,但历史的河流却是旧六朝的风光。鞭子扔出去能坚持几天呢?丽解的美好又何能在朝代更替中延续?千古以来,燕山的恨意依旧,西风卷来的怒潮不断冲击。

注释

  • 金坞:指富丽堂皇的船只或建筑,象征奢华与繁荣。
  • 玉床:比喻安稳的生活环境,意指美好的家园。
  • 国体:国家的根本制度或形态。
  •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古代中国历史上相对安定的时期。
  • 六朝:指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等六个朝代,代表了历史的繁盛与衰落。
  • 鞭投:比喻发出或施加的力量,暗示短暂或微弱的努力。
  • 丽解:指美好的理解或解说。
  • 燕山:指燕山地区,象征历史的悲怆与沧桑。
  • 西风:象征外来力量的冲击,预示动荡不安的局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山谷,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抵抗元朝入侵而著称,特别是在南宋灭亡后,仍旧坚持抵抗的精神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天祥的诗作常常表达他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鲁港》创作于南宋灭亡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外敌入侵之际。诗人深感国家危亡,表达了对家国的忧虑与痛苦,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渺茫与无奈。这首诗反映了文天祥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与强烈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揭示了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命运。诗人以“金坞”与“玉床”开篇,描绘出表面繁华的国家与内心动荡的现实。接着,诗人提及“三代”与“六朝”,以历史为鉴,表现出对当下局势的深切担忧。诗中“鞭投能几日”一语,展示了诗人对短暂努力的无奈,暗示了即使再努力,也难以改变命运的悲剧。而“千古燕山恨”,则深刻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未来的哀叹,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对故国的深切怀念。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中,体现了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与历史责任感,情感真挚而沉重,使人倍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方夸金坞筑:诗人开始以夸张的方式赞美国家的富丽与安稳,暗示着表面繁荣。
  • 岂料玉床摇:却没想到这样美好的环境却摇摇欲坠,暗示着国家面临的危机。
  • 国体真三代:国家的体制如同三代那样稳固,象征着历史的辉煌。
  • 江流旧六朝:历史的河流中流淌着六朝的过往,表现了历史的变迁与兴衰。
  • 鞭投能几日:用鞭子驱动的努力能维持多久,表现出无力的感叹。
  • 丽解不崇朝:对美好事物的理解与珍惜,在朝代更替中却显得无力。
  • 千古燕山恨:对燕山的仇恨与失落,象征着对历史的感慨与无奈。
  • 西风卷怒潮:西风象征着外敌的侵扰,怒潮则暗示了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修辞,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金坞、玉床、燕山等意象象征着国家的繁华与历史的沉重。
  • 夸张:开头对于金坞的夸赞,体现了对繁华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失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体现了文天祥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历史的深思,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对未来的迷茫。诗人通过历史的对比,反思当下,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与无奈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坞: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富贵。
  • 玉床:代表着安稳与美好的生活。
  • 燕山:象征历史的悲怆与沧桑,承载着从古至今的情感。
  • 西风:象征外来侵扰与威胁,暗示国家面临的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金坞”指的是: A. 船只的名称
    B. 繁华的建筑
    C. 安稳的生活环境
    D. 古代的宫殿

  2. “千古燕山恨”中“燕山”象征: A. 繁荣
    B. 历史的悲哀
    C. 安宁
    D. 外敌的威胁

  3. 诗中提到的“三代”是指: A. 夏、商、周
    B. 唐、宋、元
    C. 明、清、民国
    D. 东周、西周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陆游
  •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 《赤壁赋》——苏轼

诗词对比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与《鲁港》有相似的主题,都是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陆游在其诗中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个人的忧虑,而文天祥则通过历史的对比展现国家的危机感。两者都揭示了历史的深重与对未来的迷茫,但各自的表达方式与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朱自华
  • 《中国古代文学史》——王力
  • 《文天祥诗文选集》——文天祥著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折桂令·毗陵晚眺 【双调】折桂令_上已游嘉禾 【正宫】绿幺遍 【中吕】山坡羊_寓兴鹏抟九 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折桂令·丙子游越怀古 小桃红·春闺怨 春闺怨·不系雕鞍门前柳 天净沙·即事 折桂令·客窗清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缶字旁的字 再不其然 玉字旁的字 艳韵 戎甲 秦镜高悬 舌字旁的字 豆字旁的字 飞字旁的字 千千万万 包含磋的词语有哪些 芯子 借书留真 知必言,言必尽 梅酱 鹿觡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