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西湖杂咏六首

《西湖杂咏六首》

时间: 2025-05-06 19:00:15

诗句

灵隐寺边观海亭,南峰登后北峰登。

六桥烟柳三潭月,消受湖山得未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00:15

原文展示:

灵隐寺边观海亭,南峰登后北峰登。六桥烟柳三潭月,消受湖山得未曾?

白话文翻译:

在灵隐寺旁边的观海亭,先登南峰后再登北峰。六座桥上烟雾缭绕,柳树轻拂,三潭水中映出明月,不知我曾享受过这样的湖山美景吗?

注释:

  •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附近,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
  • 观海亭:一个观赏风景的亭子,位于灵隐寺附近。
  • 南峰、北峰:指的是西湖周围的两座山峰,通常可以俯瞰到湖泊的美景。
  • 六桥:指的是西湖上的六座桥,常常是游人游玩的地方。
  • 烟柳:指的是柔和的烟雾笼罩下的柳树,描绘了西湖的朦胧美。
  • 三潭月:指的是西湖中的三潭,夜晚月光映照在水面,形成美丽的景象。
  • 消受:享受、享有的意思。
  • 得未曾:是否曾经享受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洪繻,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西湖风景名胜享誉全国,诗人通过游览西湖,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并借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的回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对美景的向往和对过往经历的思考。开头提到的“灵隐寺边观海亭”,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优美的背景,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气氛。接着,诗人描述了登高的过程,先后登南峰和北峰,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深入探索。接下来的六桥、烟柳、三潭月,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西湖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水天一色的景象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一句“消受湖山得未曾?”则引人深思,诗人不仅在问自己是否真正享受过这样的美景,更是在反思过去的经历与感受。整体来看,诗歌蕴含着对湖山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情感的细腻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隐寺边观海亭:描绘了地点,设定了游览的起点,灵隐寺是游览西湖的重要景点。
  • 南峰登后北峰登:展现了诗人的游历过程,表明了他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 六桥烟柳三潭月:将西湖的美景以意象化的方式呈现,形成了动人的画面。
  • 消受湖山得未曾:反思与提问,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追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结合,形象生动。
  • 对仗:如“南峰登后北峰登”,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烟柳”、“三潭月”等意象,构建出优美的自然景象。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西湖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渴望与珍惜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隐寺:象征宁静与心灵的寄托。
  • 观海亭:代表观赏美景的地方,寓意对美的向往。
  • 六桥:象征连接与交融,体现人文与自然的结合。
  • 烟柳:描绘朦胧的美感,象征柔情与诗意。
  • 三潭月:象征静谧与深邃,反映内心的思考与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灵隐寺旁边的亭子叫什么?

    • A) 观海亭
    • B) 观山亭
    • C) 观湖亭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六桥”与“__”共同构成了西湖的美丽景象。

  3. 判断题:诗人对西湖的感受是积极向上的。(对/错)

答案

  1. A) 观海亭
  2. 三潭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注重春天的生机,而洪繻的作品则突出西湖的宁静。
  • 《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李白的作品更具个人的情感色彩,而洪繻的作品则更关注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选集》
  • 《西湖诗词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以上为对《西湖杂咏六首》的详细解析与学习材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相关查询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拟梅屋 浣溪沙 谢张鲁瞻惠纸笔和来韵 浣溪沙·咏冬花四阕,次答翼民树五 其三 腊梅 浣溪沙三十八首 其三 浣溪沙 宿北温泉竹楼 浣溪沙 浣溪沙四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歺字旁的字 远见明察 提土旁的字 用字旁的字 衔胆栖冰 过声 千虑一得 探人 眄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非字旁的字 流落异乡 凝滑 力字旁的字 煨干避湿 方切 金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