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00: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00:15
灵隐寺边观海亭,南峰登后北峰登。六桥烟柳三潭月,消受湖山得未曾?
在灵隐寺旁边的观海亭,先登南峰后再登北峰。六座桥上烟雾缭绕,柳树轻拂,三潭水中映出明月,不知我曾享受过这样的湖山美景吗?
作者介绍:洪繻,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西湖风景名胜享誉全国,诗人通过游览西湖,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并借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的回忆。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对美景的向往和对过往经历的思考。开头提到的“灵隐寺边观海亭”,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优美的背景,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气氛。接着,诗人描述了登高的过程,先后登南峰和北峰,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深入探索。接下来的六桥、烟柳、三潭月,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西湖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水天一色的景象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一句“消受湖山得未曾?”则引人深思,诗人不仅在问自己是否真正享受过这样的美景,更是在反思过去的经历与感受。整体来看,诗歌蕴含着对湖山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情感的细腻与深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西湖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渴望与珍惜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灵隐寺旁边的亭子叫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六桥”与“__”共同构成了西湖的美丽景象。
判断题:诗人对西湖的感受是积极向上的。(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为对《西湖杂咏六首》的详细解析与学习材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